摘 要:幼兒在一日活動各環節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動機和愿望。作為教師應接納、重視和鼓勵幼兒進行探究活動,要真誠地詢問、耐心地傾聽和觀察,要支持、鼓勵幼兒的探究。
關鍵詞:大班幼兒;一日活動;科學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16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15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培養孩子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呢?我園充分利用一日活動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增強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科學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學會運用基本的探究方法
科學教育活動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認知活動。幼兒進行科學活動時,教師應避免過多的限制和干預,多給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并進行適當的指導,啟發幼兒做進一步探索。例如,大班的科學教育活動《讓硬幣浮起來》,活動時我拋出問題讓大家猜想:“把硬幣放在水里會怎樣?”孩子們有的說“浮在水上面”,有的說“沉到水底”。我笑而不答,讓他們動手探究驗證,實踐后得出結論——它會沉到水底。“有什么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我引導幼兒二次探究,孩子們探究后知道輔助材料可以讓硬幣浮起來。接著我又拋出問題:“為什么紙船開始可以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后來和硬幣一起沉下去了?”引導幼兒進行三次探究。在科學研究中解決問題所經歷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種探究方式提高了幼兒做事的條理性,讓幼兒學會用科學的步驟來探究并解決問題。
二、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滿足幼兒探究的需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究的材料,引發幼兒的探究行為。在科學區里,結合主題活動,如“讓硬幣浮起來”“有趣的傳聲筒”“小燈泡亮了”等投放可操作性材料,開始少量投入,引發幼兒探究興趣;再逐步投放提升幼兒經驗、引發深入探究的材料,例如“小燈泡亮了”以手電筒為主材料引發探究,“手電筒為什么會亮”“手電筒里面有什么”等問題引發幼兒的探究欲望;接著投放可裝不同電池的手電筒,讓幼兒擰開手電筒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導幼兒認識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并投放電池的認知卡;為了便于幼兒組裝手電筒,投放裝電池的提示卡。幼兒操作熟練后,我又拋出問題:“電池除了可以讓手電筒發光外,還有什么作用?”“可以讓玩具唱歌、跳舞。”“可以讓玩具汽車跑。”孩子們紛紛回答。“想不想試一試?”得到肯定回答后,及時投放了電動玩具。幼兒操作后學會了正確裝卸電池,玩起了電動玩具。這樣的一個個小活動,使幼兒的探究能力隨材料的不斷更新逐漸提高,最終完成探究目標。
三、種植和飼養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滿足幼兒探究生命科學的好奇心
種植和飼養是幼兒探究生命科學的重要方法,幼兒通過播種、照顧幼苗等活動學習種植,通過喂養小動物學習飼養技能。在這些過程中,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探究發現動植物的特點,了解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及變化規律。結合《多彩的秋天》主題活動,帶領孩子們種植了小麥、豌豆、大蒜等,讓他們自己管理幼苗。通過觀察,幼兒發現不同的植物葉子是不一樣的,然后投放了澆水工具、植物生長記錄表等。“老師,我的蒜苗今天又長高了。”“長高了多少?”我問。“不知道。”“那我們一起看看它長高了多少吧。”根據探究需要及時投放了長度不同的測量尺,通過每天測量幼苗的高度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飼養角喂養了蠶寶寶,讓幼兒參與采桑葉、洗桑葉、喂蠶寶寶的過程。從通過放大鏡觀察小蠶蟻,到長成白花花的蠶繭,歷時大約55天。孩子們每天都關注著它們的變化,生長到不同的階段,大家都會有不同的問題:“為什么要蛻皮?”“吐絲的時候怎么在里面?”“在蠶繭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哪里來的‘白蝴蝶?”“卵為什么變黑了?”此時,教師及時指導再次探究,幼兒知道了蠶寶寶要蛻四次皮,在蠶繭里變成蠶蛹,蠶蛹羽化后叫蠶蛾,蠶卵變黑是要出小蠶蟻了。在飼養蠶寶寶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蠶的生長經歷了卵→幼蟲→變蛹→化蛾四個過程,最后我及時總結:蠶寶寶是完全變態昆蟲。因此,我們要多提供可探究的動植物,提供充分參與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與能力。
四、有效利用過渡環節,滿足幼兒個體探究需要
過渡環節是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中的銜接點,這些銜接點利用不好會造成時間的隱性浪費。為了利用好過渡環節中的等待時間,我班先后設置了《天氣預報》《天氣越來越冷了》等適合幼兒開展探究活動的墻面欄目,小小的墻面打開了一扇科學探究之門。
午飯后散步和戶外活動時間,幼兒置身戶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隨著四季的輪回,幼兒知道了春華秋實、夏雨冬雪。利用散步時間摸摸樹葉,聞聞花香,撿拾落葉,捕捉昆蟲,聽聽鳥叫,在感官的參與下培養了感知力、觀察力,引發幼兒對自然現象更深層次的探究。
總之,大班幼兒處于創造和發展的最佳時期,科學教育是幼兒猜想、嘗試和發現的過程,在科學活動中幼兒不僅獲得內化的知識經驗,還獲得方法和能力探究。因此,我們要抓住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適時、適地地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彭琦凡.3-6歲幼兒科學探究的年齡特點及其引導[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
[2]曹曉萌.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實施現狀的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王海峰(1973— ),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小教二級,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