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大量農民工進入到城市中的各個行業中就業,成為不可替代的產業一線主力軍。但受制于文化水平與業務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制約了農民工拓展就業選擇、薪酬待遇以及深入到城市生活中,還使企業用工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如何提升農民工職業能力,緩解企業用工難的矛盾,就成為國家與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作為社會重要推動力量的農民工,對其開展切合實際及有效的職業培訓是穩定國家、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有關政府部門應該給予大力的引導與支持。尤其是校企合作開展職教培訓,充分結合校園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操作需求,調動起一切社會力量促進資源的共享,切實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提升,發揮出完整的自我價值。
關鍵詞 新生代農民工 職業培訓 校企合作 策略
一、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時代背景與必要性
在國民經濟迅猛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社會各個經濟領域也發生了較大的變革,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初衷也不再局限于獲取眼前的經濟收益,還包含了期望融入城市化生活中的美好愿景。大部分新生代的農民工都有清晰、明確的城市化職業意愿,當他們確立了目標之后就需要有一個系統性的職業培訓與技能學習來提高在城市中就業的可行性。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各行各業都面臨轉型與升級,以往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漸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部分行業及其崗位中需要大量具有高素質、強技能的農民工來充實與豐富,而主要依靠勞動力與重復事務性工作的農民工的就業渠道也將逐漸縮窄,直至被社會及市場淘汰。因此,強化當代農民工的職業化教育培訓,提高業務能力與操作技能,積極促進農民工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趨勢的十分有必要的。尤其在推動新城市化建設與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上,要科學合理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過渡與轉移,對人力資源進行高效配置。深入發展農民工職業培訓制度化以及標準化,打造一支具有代表性的農民工新生隊伍,積極推動地方經濟穩定發展。
二、當代農民工就業分布及特點
(一)高危行業就業比例下降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服務行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此環境之下農民工就業的選擇范圍就更廣了,不僅僅局限于以往勞動密集型的建筑與制造業,從近年來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情況來看,從事餐飲、零售以及服務行業的比例有顯著提升,而以往如高危的建筑業從業比例出現下降。從就業方式來看,大多數農民工更趨向于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就業的途徑、行業以及區域等更加多樣化。這一轉變充分體現出新生代與傳統農民工在擇業方面的差異,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全性、良好環境與發展前景。
(二)行業性質發生變遷
當代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對象高度集中在私營企業與個體經營企業中,城鄉地域分隔的勞動力及其市場制度導致了進城務工農民就業渠道與方向較為狹窄,只能在薪資水平較低、缺乏穩定性、勞動強度大且欠缺社會勞動保障的崗位供應中選擇,而這些崗位往往都是當地城市居民不愿意接受的邊緣性職業。
(三)農民工就業體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
從當前農民工就業情況來看,男性就業比例明顯高于女性。究其原因還在與男性農民工迫于承擔更多的生計壓力下,往往都會選擇進城務工,而女性則更加偏向于照顧家庭。這種差異化是直接導致農民工性別結構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另外,不同的行業也決定了這種性別差異,如建筑、制造行業需要承受較大的工作強度,而服務行業則成為更多女性農民工的首選。因此在對農民工開展校企合作接受職業培訓過程中,就需要充分考慮到這個特性,有針對性地設計與開展課程。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農民工職業培訓策略分析
當前經濟形勢下,校企合作是提高農民工職業綜合素質的有效措施,更是企業面臨激烈市場競爭下積極轉變的不二選擇。校企合作模式切實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共享,并以農民工群體為受眾,在企業與學校之搭建緊密的結合,使理論知識與工作時間充分的融合,使職業培訓的范疇得到極大的延伸。
(一)確立校企合作主體地位
在聯合辦學的合作模式中,學校與企業兩個重要主體要在對當代農民共的職業培訓必要性與重要性認識上達成一致,通過資源共享與深度合作來把握住市場與經濟發展趨勢,在政府的引導與促進下扭轉傳統觀念,將職業培訓工作落到實處。首先,政府可以通過輿論引導來提高社會各界的重視程度,從宣傳口徑上來實現企業與學校的思想理念;其次,學校也要認識到農民工職業培訓對于促進就業、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這部分社會群體的強大推動力量。最后,學校與企業之間各司其職,共同發揮出主導作用,通過在企業中設置實習基地的形式,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切實將各自資源的能效發揮到最大。
(二)為校企的深度合作提供系統保障
第一,調配充足的師資力量。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校企合作模式下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成效,因此職業技能傳授的教師需要擁有豐富的指導與實踐經驗,學校與企業應該共同構建起完善的師資力量保障體系,配備充足的高素質教學力量。一方面,企業可以派遣專人到學校,與校方共同開展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以及考核等安排,從理論與實際兩個方面出發,共同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性與高效性。另一方面,學校方可以積極引導與鼓勵職業教學老師到企業實地考察,學習企業具體業務開展的方式、掌握最新市場動態,以此作為改善教學內容、講授模式的有力依據。從多方面出發,為農民工群體供應全方位、高質量的職業培訓。
第二,保障校企合作教學質量,調整教學方式。校企合作雙方應結合當代農民工的特點出發,制定針對性的學習計劃,開設實踐性較高的課程。考慮到這部分群體的受教育水平,保證課堂教學內容通俗易懂,易學易掌握,將課程傳授時的語言表達與教學過程簡潔化、直觀化。另外,在職教課程的制定上,還要通過積極開展市場與行業調查入手,掌握農民工當前迫切、實際的需求,從而能保障在接受學校培訓后能夠學以致用。最后,在理論知識傳授完畢后還需要派駐到企業實習基地進行實地實踐,結合實際將理論知識進行鞏固,使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教學模式
當前發展成熟的數字媒體即新媒體,是一種利用互聯網絡、移動通信與虛擬化技術為核心,突破區域、時間限制的實時信息交互的傳播載體。充分借助新媒體技術開展校企職業培訓,可以使資源發揮最大化的作用,通過遠程的方式降低教學成本,滿足不同行業、職業崗位的培訓需求。這一成熟的信息技術使得基于互聯網絡的農民工職業培訓成為可能。網絡技術使得在線學習平臺的構建穩定、持續,另外,終端移動設備的普及也為新媒體教學模式創造了有利的硬件環境。積極利用網絡媒體,為農民工職業在線教育提供移動服務,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隨時隨地進行培訓學習。
四、結語
我國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逐漸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而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經濟建設與企業基層的主力軍,其職業技能、專業知識以及綜合素養變得愈發關鍵。校企結合形式的農民工職業培訓不但能有效提高農民工工作能力,還為企業定向儲備了充足的人力資源,逐漸成為地方政府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以切實提高農民工綜合職業素養為目標;培訓內容結合顯性與隱性職業能力的增強,大力借助信息科技技術拓寬教學傳授模式,最終呈現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作者單位為廣德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作者簡介:魯培培(1986—),女,安徽宣城人,中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王強,王樹娟,婁玉花.中小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需求及培訓意愿調查[J].中國成人教育,2014
(20):136-140.
[2] 金曉彤,李楊.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求索,2015(05):188-191.
[3] 張學英.人工智能視閾下基于勞動就業迭代的技能形成問題研究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
(30):17-24+56.
[4] 尹奎,王文娟,張凱麗.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問題研究——基于個體企業的微觀視角[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9):11-17.
[5] 王鵬,王秋芳.農民工職業培訓:高職院校的優勢體現與操作策略
[J].繼續教育研究,2010(05):
41-43.
[6] 黃升平.探索“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農民工培訓模式——以湖南格力空調安裝維修工培訓為例
[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
(0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