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摘 要 大學生作為一類特殊群體,其人際交往關系直接影響他們在大學學習生活的質量。可以說,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帶來高質量的大學生活,相反,不良的人際關系會讓學生產生心理障礙,阻礙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尤其是在日益激烈的就業壓力面前,當代大學生逐步出現了各種人際交往障礙。他們不愿意和人交流,不善與人交際,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究其原因,大學生的交際心理障礙與原生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從大學生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入手,系統分析原生家庭教育帶來的客觀因素,并為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提出相應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關系障礙 原生家庭 方法策略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二胎政策的不斷放開,讓一孩時代開始向二孩時代跨越。[1]然而從現在大學生的結構比例分析,獨生子女仍然占據重要的比重。從成長環境分析,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接受著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2]在父母的大小事情包辦中,他們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性,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或是困難時,他們會下意識地躲避,認為后面有父母為其解決。久而久之,他們逐步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意識?;诖耍絹碓蕉嗟膶W生在進入大學生活后,沒有父母的輔助,開始出現心理障礙,面對交際內心惶恐,面對困難心理逃避,這種病態的心理障礙嚴重制約著學生的人際交往。可以說大學生的這種交際心理障礙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阻礙。那么從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的成因入手,我們發現原生家庭在學生性格的塑造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原生家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一)親子關系
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中,無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模式就是原生家庭中親子關系的一種模仿。如果大學生在家里也對家長吆五喝六,予以與求,那么在大學生活的交往中也會延續這一互動模式,在潛意識上承載這種思維模式。尤其是在父母老人的多重保護下,他們普遍缺乏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久而久之造就了當下大學生不懂人情往來、唯我獨尊的性格。[3]因此,當大學生開始接觸社會,接觸外部環境,融合新團體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認知錯覺,當大學生發現自己的融合方式出現問題時就會出現心理障礙。一方面,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過度自信,認為其他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樣,這種類型化的心理認同得不到肯定時,心理就會產生落差,認為是別人不理解自己,是別人的問題,在無人妥協的背景下人際關系變得愈加緊張,出現交際障礙。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的原生家庭親子關系并不和諧,尤其是單親家庭關系導致很多大學生自尊心強,保護心理過重。他們會對其他人的言語行為異常敏感,甚至生活中的一點點小事都會放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最后弄得人際關系變得十分微妙。這些都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障礙。
(二)居住關系
從大學生的居住環境入手,現代鋼筋混凝土的高大建筑,讓人與人之間屏蔽在小小的空間內,失去了廣泛交際的空間。尤其是大學生的孩童時代,幼小的他們在生活在家長的重重保護中,缺少與外界同齡人的交往條件。窄小的交友空間、固話的親子關系,讓大學生缺失了人際溝通交往的能力。尤其是在人際關系被局限在垂直的血緣關系基礎上,大學生會產生嚴重的依賴情緒。無論發生什么樣的困難,他們都會下意識地尋找父母的幫助,進而形成逃避的人際交往障礙。尤其是在校園中出現各種不如意的事情,他們的第一瞬間不是考慮我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想退縮到后面,讓父母替自己解決問題。長此以往,窄小的居住環境就會造就膽小、逃避、退縮的性格,在人際交往中也失去了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解決對策
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引導大學生構建穩定的人際交往關系,不僅關乎著和諧社會的平穩構建,也關乎著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那么想要解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困難,掃除交往障礙,我們就需要從原生家庭教育入手,從性格塑造著眼。在原生家庭輔助上,完善親子關系,構建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讓學生在健全、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圍中學會尊重和體諒。在換位思考的意識培養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過硬的心理素質。[4]與此同時,原生家庭要有意識地擴大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圈子,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引導大學生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不斷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當然人際交往障礙的掃除不僅需要原生家庭的配合也需要自身性格的調節,當面對贊賞面對困境的時候,堅信自己可以解決,嘗試自我解決,在勇于嘗試,懂得妥協的進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抗打擊能力,在不斷心理調節中重新開展新的人際關系。
三、結語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然而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問題背后的原生傷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雖然突破與蛻變是痛苦的,但只要超越桎梏,勇于面對,才能割除舊患,重獲新生。
(作者單位為潮汕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韓晶. 0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心理障礙及其消除[J].科教導刊,2018(14):174-175+178.
[2] 韓薇薇,黃心潔,王珂.大學生“工匠精神缺失”與原生家庭的階層固化的內在聯系[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6):186-187.
[3] 林永添.大學生攻擊行為傾向與原生家庭特質焦慮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外交流,2017 (28):155.
[4] 謝燕月.淺析原生家庭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J].青年時代,2016(1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