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思思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教學已經不是單純的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高職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言應用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出現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提升高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造成了阻礙。基于此,筆者在文中對傳統教學模式下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在文中提出了幾點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英語精讀 任務型教學法 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90-01
一、高職英語精讀教學現狀分析
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高中英語精讀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部分教師還是以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單純的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了閱讀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性,“填鴨式”教學成為了高職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授學生語法、單詞之后,就讓學生開始機械性的記憶。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但是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學生還容易對英語知識的學習產生一定程度的抵觸心理;第二,因為缺乏相應的指導,部分高職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只會通篇讀完文章,而不會對其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解析,所以高職學生在讀完之后通常一頭霧水,不知道文章實際表達的意思。第三,因為英語是外來語,所以在生活中能夠實際應用的地方少之又少,高職學生通常缺乏一定的英語文化知識,而傳統教學模式中也缺乏西方文化的教學,所以學生不能全面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涵義,精讀課程的教學目的也難以實現[1]。
二、任務教學法概述
任務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設立學習中的目標,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出現迷茫的情況。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能夠將知識應用起來,以此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在完成任務之后,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感,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該教學方式能夠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等級的任務,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該教學方式逐漸在我國的教學事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再根據教學目標能夠設定出特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在課后通過完成任務,能夠達到提升學習水平的目的。英語精讀課程是提高高職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課程,其教學目的是提高高職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而任務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和高職精讀課程十分契合,能夠充分的發揮該教學模式的作用,提升高職精讀教學課程的質量以及效率。
三、任務教學法在高職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任務教學法能夠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自主的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體現。舉個例子,在教授《Caribbean spring》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精讀課業分為不同的等級布置給學生:第一種為Basic difficulty can be completed according to the text(基礎難度,根據課文能夠完成);第二種為Advanced difficulty,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teaching content can be completed(進階難度,結合之前教學內容能夠完成);第三種為Innovation difficulty, need to express oneself innovation viewpoint(創新難度,需要表達自己的創新觀點)。
第二,教師通過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能夠指出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學生就能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讓學習變的更有“目的性”。比如,在教授《Caribbean spring》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布置“找出課文中的生詞,找出課堂上教授的語法”此類作業。
第三,任務教學法還能針對性的強化學生某一個方面的知識內容,針對高職學生知識面窄,對西方文化了解較少的情況,教師在教授《American homes and Chinese homes》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收集中國家庭與美國家庭的影視資源,然后在課堂上英語描述二者之間的不同,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還能鍛煉自身的口語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精讀課在教學上應結合任務型教學法,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設定任務內容。高職英語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摒棄傳統教學方式,將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作為教學中的主要目標,在布置任務的時候,結合創新意識,讓內容盡量貼近高職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任務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實際應用能力,促進高職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齊輝.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6(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