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新遠
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組成部分,在伴隨著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中要適應其變化并抓住機遇更好的發展。本文將從經濟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路徑提出建議。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 生態文明建設 現狀 路徑
一、經濟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生態保護法律體系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制的建立,人們逐漸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等。但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資源環境的壓力
我國人口眾多,因此對資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極大,造成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上承受巨大壓力。此外由于企業從事的經濟活動為追求最大利益,不僅會不斷增加對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而且由于企業的節儉意識與節約責任不強,會在生產中產生大量的污水、污氣、污渣等有害物質,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除,威脅著生態環境與公眾健康。而在個人方面,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的垃圾錯放、資源濫用、揮霍浪費等有損生態的行為,都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
(二)法律建設還不夠健全
雖然我國已經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但還并不完善。在內容上,“法律法規的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讓一些變相的、隱蔽的、一時間無法界定的環境污染行為憑借法律的漏洞大打‘擦邊球”。由此可知,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法律條文的更新與出臺無法適應新現象的出現,再加上一些舊有的條文內容也許不再適合社會中現狀,或者出現缺乏可操作性的空泛條文,這些都讓法律條文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綜上可知,法律建設雖然在不斷地完善中,但是總體來看還不夠健全。
(三)公民缺少生態保護的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雖然逐漸深入人心,但在行動上卻出現了對立。生活中仍會發現隨手丟棄垃圾、隨意踐踏草坪、不注重垃圾分類、不注重資源節約使用等等行為,日積月累都會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除此之外,也有雖然沒有造成破壞行為卻也沒有付諸相關行動的人群,比如參與生態保護活動、監督他人并主動指出等。若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在生態保護中貢獻一分力量,那么共同造就美麗和諧的社會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
二、經濟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在經濟新常態下要適應新常態的基本要求,抓住發展機遇引領新常態,為生態文明建設探究出適合其發展的路徑。
(一)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用創新科技讓生態朝向節約和綠色的方向發展。依靠技術進步與創新,取代傳統工業設備,逐漸采用新型的環境友好設備進行工業化建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加強對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可以在污染產生前做到評估和預防,減少破壞生態環境的可能性。對于一些不可避免的污染,要在環境破壞產生后有效及時的治理。用創新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保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零污染且優質的生態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新技術、新工藝來實現和保障綠色發展。
(二)產業結構調整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要不斷進行優化升級。對于產業結構調整,有兩個方面。“第一,淘汰落后產能,運用先進技術手段,發展綠色能源;第二,大力扶持并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和支柱產業;促進服務業優化升級,良性發展”。即對環境造成破壞、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企業會隨著需求減少、行業競爭、利潤下降等原因而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資源節約型的企業;此外在制度、資源和條件等方面大力支持新興戰略性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與升級。通過政府與市場的雙重調整,讓產業結構重新達到平衡的狀態,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健全生態保護的法律體系
在整體性上,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環境污染的預防與治理等各個方面、各個項目上都進行法律法規的制定,將生態文明建設籠罩覆蓋在全方位、完整化的法律體系中,讓它在各個領域內都有法律體系的保障。在具體內容中,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與生態環境產生的新現象及時調整相關內容,不斷取代舊有內容,讓法律條文與時俱進地適用于社會;同時確保其法律法規內容的可操作性與易實施性,真正讓法律體系起到強制力和監管的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助推作用。
(四)開展生態教育與宣傳工作
通過在學校、社區等地對學生和居民進行生態相關教育,以及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化手段進行生態宣傳,運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加強人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倡導人們為生態保護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時,學校和社區還應提供進行生態保護的平臺,在活動中感受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將教育中的理論聯系實際,避免生態保護意識和實際行動的脫節,用人們真實的行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單位為首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揚,張曉晶.論新常態(第二版)[M].人民出版社,2015.
[2] 李圓.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17.
[3] 劉超偉.新常態下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7(06):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