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偉
【摘要】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主體性,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能夠培養學生綜合信息素養。本文對任務驅動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教學設計,以對比傳統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法的方式,通過課堂教學來驗證任務驅動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突出作用,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信息素養 任務驅動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61-02
1.任務驅動教學設計
(1)前期分析和任務設計
為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實現任務驅動教學目標,首選需要對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一般有指定的教材和課程標準,教師需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學生學情和具體任務設計思路,實現任務與教學內容的契合。任務設計要有層次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有發展性,尤其是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很強的實踐操作性,任務設計要突出可操作性。
(2)創設情境并提出任務
任務設計完成后,教師還需創設合適的情境來配合任務展示給學生。任務情境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將任務在學生生活情境中進行探索,有利于學生在任務中獲得真情實感,比直接課堂講授更有效。當學生融入情境后,教師結合學生興趣和主動性,將任務或問題展示給學生,提出自己設計好的任務。
(3)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任務展示給學生之后,首選需要讓學生認真解讀任務,學生如出現對任務內容理解不清楚的情況,教師需詳細解讀,讓學生真正讀懂任務。然后將學生按照學情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接收任務。學生在接受任務之后,先要自主探究,發現并分析問題,搜索相應資料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小組成員共同努力,以討論協作的方式完成任務。
(4)學習成果展示與交流
小組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提交給教師,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向全班學生展示作品,然后進行師生點評。點評的過程可先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從中發現不足并積極改進,然后由教師引導評價,總結學生任務完成中存在的問題和亮點。
2.任務驅動教學的課堂教學實驗
(1)實驗教學案例
以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為例設計任務驅動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進行課前分析,該課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計算機獨立制作多媒體作品,包括多媒體作品的整體規劃與設計、運用PowerPoint對素材進行加工以及作品的集成發布等。具體來說要求學生學會格式菜單的使用,對插入對象進行屬性設置,對幻燈片中各對象建立超鏈接等。通過該課堂任務教學,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強大作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文本框、圖片、音視頻的插入與排版,素材的加工;教學難點為:音視頻的 處理與加工,以及PowerPoint控件使用和屬性設置。
其次,教師創設情境并提出任務。教師先以問題“用什么方式更好的再現‘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偉人風采”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教師課前設計好的“革命先驅”靜態PPT,并與學生討論是否還有更豐富的表現形式來豐富該PPT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進入課堂氛圍,教師趁機展示新授課內容“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向學生下發學習任務——以“革命先驅”為主題,制作圖文、音視頻并茂的多媒體作品。 再次,學生接受任務完成任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革命先驅——孫中山”為主題的多媒體作品,并提出具體要求,包括收集與加工處理文本框、圖片、音視頻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討論確定任務完成的步驟為:需求分析→規劃與設計→素材采集與加工→作品集成→發布與評價。對每個步驟中需運用到的知識,教師可通過對舊知識的梳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尤其要注意對學生的問題與疑難點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最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作品,然后師生點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強化訓練,并積極鼓勵學生,認真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
(2)教學效果分析
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之后,對學生情感態度和成績進行考核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課堂參與度與表現也更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升。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測試發現,學生的成績有了顯著提升,尤其是實踐操作能力提升明顯,這說明任務驅動教學法相對于傳統的“課堂講授法”,能夠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掌握與運用,能夠顯著提升學生成績。
參考文獻:
[1]欒文甫.“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培訓,2016(8):194
[2]朱鋒.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