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幼兒國學教育活動備受家長推崇,幼兒教師亦樂此不疲,通過國學教育來規范幼兒的言行舉止,引導幼兒熱愛傳統文化。但在教學方法上,幼兒教師更多的是從字面上的理解去灌輸傳導,而不是從幼兒的特點出發去引導他們學習。為此,幼兒教師應深刻理解、身體力行,對幼兒進行選擇性、形象性的國學教育,同時,注重家園聯系、互動教育。
關鍵詞:國學教育;傳統文化;幼兒教育
一、 活動來源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長輩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結合我園開展朱子文化進校園,學習《朱子家訓》活動。我們引導幼兒圍繞“子之所貴者,孝也”進行了孝順是什么的探討活動。
二、
活動實錄
又到了每周學一句《朱子家訓》的時間了,這次是學“子之所貴者,孝也”。當我向孩子解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當子女的最重要的品格是孝道,對父母孝順,對長輩孝順。”最后讓幼兒說一說“什么是孝順?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孝順父母、孝順長輩呢?”,孩子們紛紛舉手。
“我知道,孝順就是要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薄拔业臓敔敽芾鄣臅r候,我會幫他捶背。”“爸爸下班回家,我會拿拖鞋給他。”
為了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領悟何謂“孝”,也更好地做到家園教育同步,我給孩子們布置了任務——回家后和爸爸媽媽聊一聊什么是孝順?讓爸爸媽媽說一說是怎么孝順長輩的?你可以怎么孝順長輩的?可以讓爸爸媽媽用文字或照片記錄下來,第二天交到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第二天孩子們交來的幾乎是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拿拖鞋、洗腳、捶背、梳頭發的照片,看著這些照片我漸漸覺得有哪些地方不大對勁,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拿拖鞋、洗腳、捶背、梳頭發是孝順的一個表現,但試想一想我們平時是不是經常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拿拖鞋、洗腳、捶背、梳頭發?而我們的長輩是不是需要我們每天做這些事呢?他們最喜歡兒女的孝順是表現在這里嗎?
針對我的思路,我把孩子們收集的材料展示出來,并通過班級微信群發給家長,讓家長們也參與到“什么是孝順?你最需要孩子什么樣的孝順?”的討論中來,家長們通過思考也熱烈地討論起來了“孝順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讓孩子洗一次腳或捶一次背真的有點形式主義”“我不希望孩子給我洗腳、捶背、梳頭發,但希望每天我下班寶貝能高高興興的叫我一聲,給我一個擁抱。”“我的孩子很頑皮,動不動受傷,只要他保護好自己我就開心了”“我的孩子只要不那么逆反,整天跟我對著干就是最大的孝順”……
第二天,我把爸爸媽媽們在微信群里的交流的錄音播放給孩子們聽,孩子們聽了感觸很深,我請孩子們再談談“什么是孝順?你平時是不是孝順長輩?”時,孩子們的發言就大不一樣了,有的孩子說“我以后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讓爸爸媽媽生氣,這也是孝順”,“爸爸媽媽叫我學彈琴我不偷懶也是孝順”“我不任性也是孝順”“我吃飯時不挑食,好吃的東西請爸爸媽媽一起吃也是孝順”等等。
最后小朋友們總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學會關心長輩,讓長輩順心、安心、開心,就是孝順”。并且表示每天都要這樣堅持。
三、
由此活動引發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朱子家訓》就是朱熹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現在全民也都熱衷學習“國學”。也正是這樣的大環境下“以朱子文化為主線、以經典誦讀為指引、以活動為載體、以生活體驗為主要形式”成為我園的德育模式。但是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去引導幼兒學習《朱子家訓》、理解《朱子家訓》、踐行《朱子家訓》,卻是我們開展活動時必須思考的問題,由此案例中我有以下的三個思考:
(一) 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國學和國學教育的意義,有選擇地進行國學教育
要讓幼兒對國學有興趣,并能理解國學里面的意思,教師自己更要深刻理解,并且能對里面蘊含的內容取舍有度,化繁為簡,言意兼得,古為今用。就比如案例中的“子之所貴者,孝也”,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要結合現狀,樹立幼兒正確的孝順觀,在不斷地學習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國學修養。同時,教師本身必須對國學身體力行,比如要求孩子做到“子之所貴者,孝也”,自己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對父母親說話應該和氣,和長輩說話盡量做到和顏悅色。要做到“恭近于禮,遠恥辱也?!逼綍r自己就要儀表整潔、主動與同事、家長、幼兒打招呼,與小朋友講話時語氣要溫和等等,只有把國學的精神融入生活的各個細節,成為為人處事的自然習慣,這樣在引導幼兒學習國學時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 正確把握幼兒教育的特點,多用形象直觀的方法進行國學教育
幼兒心目中的世界更多的是聲音、色彩和直觀的形象,在進行國學教育時,應該把國學內容變成直觀形象的東西,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我們平時可以利用晨間談話說國學、利用課間誦讀經典,結合《朱子家訓》《弟子規》等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還可以結合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相關的國學教育活動。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要求幼兒入園儀表整潔,主動與老師、同伴打招呼,與父母說再見等;進餐做到文明用餐,保持桌面干凈,愛惜糧食,餐后自覺收拾餐具,飯后養成漱口和擦嘴的好習慣。如本案例中,教師要聯系幼兒生活實際,通過集中談話、親子交流、實踐行動、圖片展示等讓幼兒辨析怎樣才是孝順,然后督促幼兒踐行,直至養成習慣。通過這種種活動,讓幼兒浸潤國學、力行國學。
(三) 注重家園聯系,讓家長也參與到學習國學活動中來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自信、獨立、堅強、快樂并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而這與國學中對人的培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中國傳統儒學文化對人的最高要求是“仁、義、禮、智、信”。在開展“國學”學習活動時應該讓家長參與進來,通過家園聯系欄、班級微信群、班級網站等平臺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宣傳國學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國學講堂、家長講座精辟解析國學教育,提升家長的國學理念、人文素質,讓家長同步學國學經典。
總之,讓幼兒學習國學知識,能夠培養幼兒自我思辨能力、與人融洽相處能力,為以后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讓國學走進幼兒園,既對幼兒進行了國學啟蒙教育,又間接對家長進行感染教育,使家長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得到提高。為此,教師在開展國學教育活動時,應選擇好學習內容,注重家園互動,對幼兒進行形象直觀的教育,讓國學真正成為點亮孩子心靈的明燈。
作者簡介:
黃曉云,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