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清
【摘要】“無態度”“無感情”“無技法”是高中作文中常見的問題。此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學生邏輯思維品質的匱乏。本文擬探討以隨筆寫作為載體,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以期保護學生創作欲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實現語文作文教學夯實基礎與綜合提升的愿望。
【關鍵詞】隨筆寫作;高考作文;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寫作基礎的夯實,不僅僅是對素材語言的整合運用、靈巧地表達,更是寫作的“志”與“趣”與文本的融合。鑒于當前高中作文教學普遍“無我”“假我”的現狀,培養思維能力的訓練要先于語言技巧的訓練。那如何制定寫作教學的最佳決策起點?筆者以為可以隨筆訓練作載體,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訓練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訓練,既鼓勵大膽發“聲”也強調“心聲”的獨特深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性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獨創性思維品質的提升。”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性思維能力、對現實人生的態度與認知,同時也是公民意識確立的體現。
課堂內外的隨筆寫作,作為學生“釋放”的自由花園,是非標準程式的個性化寫作范式,是學生在學習階段自我呈現、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它激發了學生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躍的創作動機。但區別于日記,隨筆寫作作為課堂作文訓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不意味著訓練的漫無目的,也非教師無所作為的推脫。很多優秀的作家、小作者看似隨意地“信手拈來”,事實上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是“理明技熟”后的順理成章。有效讓學生利用隨筆這一范式養成批判性思維,是助其順利過渡到高考作文的寫作并形成完整個體人格的有力途徑。現以課堂訓練的兩種模式來探討隨筆寫作訓練批判性思維的可能性。
一、對同一文本的質疑更新,推進思維的縱深
隨筆寫作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學生憑借已有的認知結構、生活閱歷、社會經驗,融合情感表達、言語魅力、表達技巧來構建新文本客體的過程。這一流程主要包括:一是感受力的遷移釋放;二是思維方式的遷移釋放,構成“潛入——內化——釋放”的認知表現。它既是從讀到寫的一種轉化,又是一種生成性釋放。20世紀90年代后,批判性思維專家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它體現在對同一個文本的思維質疑、否定、重建,從而呈現出思維的變化更新縱深推進的過程。因篇幅所限,現利用魚骨圖來還原某學生隨筆的思維過程——“小議意大利奢侈品牌D&G辱華事件”。
同一事件,我們不斷地追問:“是這樣嗎?”“不是這樣?那是怎樣?”“為什么是這樣?支撐它的依據是什么?對嗎?”一步步地質疑探究,讓我們觸及學生思維緯度的縱深。原先模糊、片面、膚淺的認知,在學生有目的的懷疑、追問、探究中逐漸變得更清晰、深入、系統,從而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基本認知,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品質。此類議論文隨筆訓練從“搜集整理素材”“感知素材”到“思考如何整理生成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參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點表述來看,整個寫作活動過程在“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都有所兼顧,其中在“發展提升思維品質”上表現得尤其突出。這點與高考作文考查方向是相適應的。“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在近幾年高考的作文考查中里體現得尤為明顯。其中2018年3套全國卷題,考查了學生對當下生活、當前社會的關注度、參與度、思考認識度,更偏向現實性,其中全國Ⅱ卷“幸存者偏見”,對學生的批判性、獨創性思維品質要求更高。因此,我們在隨筆訓練中,更應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以不同文本,從不同維度的主題爭鳴,讓思維橫縱向拓展發散
通過隨筆訓練批判性思維品質,非一朝一夕速成。因此,在學生每周一期的隨筆訓練中,我們有大量的多維度主題探究。如對時政熱點的指點縱橫:特朗普發起的中美貿易戰,孰勝孰敗?有對社會民生的積極言說: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之面面觀;有對青春年少迷茫的感知: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探討,對校園欺凌的思考;也有對經典名作的再閱讀:《史記》中項羽確實自刎于烏江?《圍城》中方鴻漸是每一個“我們”?如某生在閱讀《項羽本紀》時提出質疑:“‘項王乃欲東渡烏江,東城快戰時項王已兵疲食盡,但東城離烏江三百余里,何以忽而飛到烏江呢?”以此為契機,我們以隨筆交流為形式,分小組探討這一問題。學生結合司馬遷的觀點、史料和當代專家研究,在質疑否定的基礎上,去探求真知,最后才理解了司馬遷是有意而為之,利用民間傳說來渲染鋪墊,完善他心目中的失敗的英雄形象并嘗試打破“以成敗論英雄”的固論,賦予了這一悲劇人物偉大的人格魅力。
社會、自然、生活,人生中很多同類事件、不同現象,前有因,后有果,引導學生從事件本身出發,去搜集同類或拓展資料,學會用批判性思維甄別、反思、判斷、比較,才能撥開迷霧發掘出真知,展現思維的多維性,發出自己的獨特的聲音。批判性思維和獨創性思維能力本是雙生花。有了質疑、否定,才容易有獨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會思考,主動構建,才能馳騁想象,創異求新。作文的思想如房子的承重柱,只有承重柱立起了,我們才能在里面刷墻裝飾。思維訓練先于技巧文句訓練,正是基于此。四季流轉皆可入景,嬉笑怒罵亦是文章。這種種,無一不是小作者以隨筆為載體,走出書本,立足生活、尊重個性體驗,將生活的所思所想、一喜一悲真實藝術化地記錄。從文章里他們看到“世界”“他人”,看到“自我”。 以寫作關注社會、涵養公民素養;立足生活、 滋養自我生命,這也是我們語文課程核心素養設置的本義。
隨筆訓練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自發的生成式釋放,保護了學生的創作欲望;自由不受拘束的形式也利于學生邏輯思維品質的培養。觀千劍而識器,操千曲而曉聲,只有足夠量的“潛入”,才能有深度的“內化”,在考場上才能自由靈性地“釋放”,學生個體構建才能真正實現,真正實現語文作文教學的夯實基礎與綜合提升的愿望。
參考文獻
[1]郭家海.高中生寫作關鍵條件調查與教學建議[J].語文教學通訊,2018(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附 注
本文是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課題(課題名稱:隨筆寫作練習與高考作文備考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YQJK212)階段性成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