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興
【摘 要】目的:對坐位拔伸微調法與常規推拿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比較以及評價。方法:選取145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坐位拔伸微調組和常規推拿組。將兩組治療前后的療效分別使用通用的臨床評價方法、頸部殘障指數和改良后《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進行分析比較及評估。結果:拔伸微調組及常規推拿組總有效(含痊愈、顯效和有效)分別為94.59%和85.91%,且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部殘障指數評估方法顯示:拔伸微調組和常規推拿組患者治療后頸部殘障指數評分均顯著改善(P<0.01),而拔伸微調組改善明顯優于常規推拿組(P<0.05):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量表評估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方法均可明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頸肩臂疼痛、麻脹、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等癥狀(P<0.01),而拔伸微調組較常規推拿組對于改善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等癥狀更為顯著(P<0.01);其中麻脹、心理以及社會適應(P<0.05).結論:常規推拿方法和坐位拔伸微調法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均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且坐位拔伸微調法療效更為顯著。
【關鍵詞】坐位拔伸微調法;脊柱微調法;推拿;神經根型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213-01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椎間盤發生退化、增生,從而壓迫了從脊髓發出來的頸神經根,出現一系列的癥狀,患者感到頭、頸、肩、手臂疼痛、手的麻木感。它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患者的頸椎間盤或頸椎形成的骨刺向頸椎后方突出,突出的部位刺激或壓迫相應脊神經根,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癥狀。病變在下部頸椎,即第4至第7頸椎段最多見。神經根型頸椎病多數呈慢性經過,反復發作。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表現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預后大多較好。頸椎病也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比如電腦程序員、長期坐辦公室的人、總低頭做手術的外科大夫等都是頸椎病發病的高危人群,這些職業讓人經常無意中保持一個姿勢,頸部經常處于屈曲位或伸展位,頸部肌肉過度疲勞,容易患頸椎病。因為工作原因或者運動原因,容易造成頸部外傷或頭面枕部外傷者,容易損傷頸部的椎間盤、肌肉和韌帶,加速椎間盤和頸椎骨的退行性變,成為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
近年來筆者采用坐位拔伸微調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獲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左家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的門診患者。選取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45例,并隨機分為拔伸微調組和常規推拿組,其中拔伸微調組74例,其中男24例,女50倒,平均年齡為50.6歲,病程最短7天,最長21個月:常規推拿組71例,男27例,女41例,平均年齡49.1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8個月,兩組分別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全部病倒均參照《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所制定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論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者;(2)末能按照規定治療,自行退出,資料不全影響了療效判定或無法判斷療效者;(3)由于各種原因使量表未能完成者。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均值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療效分析使用X2檢驗,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方法
2.1 常規推拿治療方法
常規推拿治療方法選自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全國高等醫藥教材第五版《推拿學》。具體操作方法為:患者取坐位,術者分別按揉風池、風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曲池、小海、合谷、內外關、神門等穴。而后,術者立于患者背后,運用滾法放松頸肩部,上背部以及上肢的肌肉約5-10min,然后使用拿法,拿揉項部及肩井,同時配合應用推橋弓,推肩臂。最后做頸部坐位拔伸法:本者立于患者背后,雙前臂尺側緣置于患者兩側肩部并向下用力,兩手大拇指抵于“風池”穴稍上方、手與其余四指托住下頜部,且向上用力,手及前臂同時同相反方向緩援用力,牽開頸椎,牽引同時,使頭頸部做前屈、后伸以及向左右旋轉運動,操作手法宜和緩,避免用力過猛,引起患者不適。
2.2 坐位拔伸微調法
患者坐于凳上,頸部自然放松。術者站于患者身后,用雙手掌托住患者頭頸部,雙手其余四指自然置于患者雙側下頜下部。術者雙手先將患者頭向上提托,緩慢施加縱向拔伸力同時將患者頭頸向左或右側旋轉10°左右,感覺其頸部肌肉放松,與術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再突然稍微加大頸部的拔伸力度,一般反復操作1-3次。操作過程中一般不會出現彈響聲,但手法操作后患者大多感覺癥狀減輕。
常規推拿組只接受常規推拿治療方法;拔伸微調組在接受常規推拿手法治療后,進行坐位拔伸微調法治療。每組每次治療時間均為20min,每周治療3次,10次作為1個療程。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頸部功能狀況、體征以及相應生活能力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對坐位拔伸微調法療效進行客觀評定。
3 臨床療效觀察
3.1 觀察方法
3.1.1 療效評定標準
本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疼痛麻脹完全消失,頸部活動自如,勞動及生活能力恢復到發病之前水平;顯效:疼痛麻脹有明顯減輕,沒有反復發作,勞動及生活能力有顯著改善;有效:疼痛麻脹有所緩解,勞累后會偶見頸部不適及疼痛麻脹加重的現象,生活質量改善,勞動能力有所提高;無效:疼痛麻脹未見明顯好轉,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3.1.2 頸部殘障指數
頸部殘障指數適用于頸椎病患者的功能狀態的評定,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及敏感度。它可以對肩部不適、疼痛和由其所引起的全身功能狀況的評估,并具有其獨特性,可以對其他評估手段進行有益補充。頸部殘障指數包含10個題目,所有題目得分均為0-5分,其總分為50分。每個題目選擇1個選項,其所得分值越高表示頸部的功能狀況差。患者應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相應的選項處打對號。
3.1.3 量表評估方法
采用改良《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此量表包含四大項:頸肩部疼痛16分,上肢麻脹4分,日常工作和生活14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8分,本表總分為42分。
3.2 觀察結果
3.2.1 臨床療效
表1可見,常規推拿組的總有效率(含痊愈、顯效和有效)為85.91%,拔伸微調組為94.59%,且兩組之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研究結果表明拔伸微調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較常規推拿具有更好的臨珠療效。
3.2.2 頸部殘障指數評分比較 如表2所示,治療前頸部殘障指數評分拔伸微調組和常規推拿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頸部殘障指數評分均是著改善(P<0.01),而拔伸微調組改善明顯優于常規推拿組(P<0.05)。此研究結果表明拔伸微調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較常規推拿方法,對于頸肩部不適、疼痛以及由其所引起的全身功能狀況有更好的改善作用。
3.2.3 癥狀與功能量表積分比較
表3可見,兩組的各癥狀積分以及總積分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有了顯著提高(P<0.01),這說明了兩組的治療方法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頸肩部疼痛、患側上肢麻脹、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以及社會適應均有顯改普作用;兩組治療前各項癥狀積分以及總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治療后拔伸微調組較常規推拿組對于頸肩部疼痛、患側上肢麻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積分以及總積分改善有高度的統計學意義(P<0.01),對于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的積分也有顯著提高(P<0.05),對于頸肩痛積分差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拔伸微調組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除除頸肩痛的其他癥狀均具有更為明顯的改善作用。
4 討論
由于本型的發病因素較多,病理改變亦較復雜,因此視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癥狀及臨床體征各異如果以前根受壓為主則肌力改變(包括肌張力降低及肌萎縮等)較明顯;以后根受壓為主者則感覺障礙癥狀較重。但在臨床上兩者多為并存,此主要是由于在狹小的根管內,多種組織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難有退縮的余地。因此,當脊神經根的前側受壓時在根管相對應的后方亦同時出現受壓現象。其發生機制,除了由于作用力的對沖作用外,也是由于在受壓情況下局部血管的淤血與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響。因此,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兩者同時出現者居多。但由于感覺神經纖維較為敏感,因而感覺異常的癥狀會更早地表現出來。本型頸椎病引起各種臨床癥狀的機制有三:一是各種致壓物直接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牽拉以及局部繼發的反應性水腫等,此時表現為根性癥狀;二是通過根袖處硬膜囊壁上的竇椎神經末梢支而表現出頸部癥狀;三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引起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以致椎節局部的韌帶、肌肉及關節囊等組織遭受牽連產生癥狀(例如受累椎節局部及相互依附的頸長肌、前斜角肌和胸鎖乳突肌等均參與構成整個病理過程的一個環節)。
由此可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誘因是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后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或創傷性關節炎,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后方小關節)的松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坐位拔伸微調法則直接針對病因,對關節進行調整。本法操作時術者先將患者頭向上提托,緩慢施加縱向拔伸力,最后小度增大的短促拔伸可牽開被嵌頓的關節囊,可調整椎體旋轉與滑移并使之恢復正常,從而擴大椎間孔,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使癥狀消失。
目前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以頸椎的旋轉板法為主,而旋轉扳法的手法力是需要通過多個鏈節的應力傳導,才能間接作用在病變節段,如手法操作不當,在手法力的傳遞過程中會使無辜組織受到損傷,因此旋轉復位手法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然而,本法操作時脊柱運動幅度僅為10°左右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國內,可有效的避免部軟組織、內外神經以及血管的應力性傷害。
在臨床應用中操作時,術者雙手應緩慢且有控制的施加縱向拔伸頸部,在感覺思者頸部肌內放松,并與術者手法操作相協調的前提下,再突然小幅度加大強部的拔伸力度,切忌在患者沒有順應手法時發力或使用暴力,避免患者受到損傷。本法臨床運用中,不要把彈響聲定為手法復位成功的標準,而應該以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成功標準,避免應用時強求彈響,而造成對頸椎的損傷。總之,本法具有操作輕巧、簡便易學、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的特點,且明顯優于常規推拿治療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孫宇,陳琪.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志,199.31(8):472
[2]俞大方.推拿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8
[3]伍少玲,馬超,伍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7):625-628
[4]馬超,燕鐵斌,等.頸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礙與表面肌電圖之間的關系.中華物理區學與康復雜志,2008.30(12):823-826.
[5]王文春,張安仁,盧家春,等.改良《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臨床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