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澤寧 毛萍鈺
摘要:群文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勢,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發展的趨勢。群文閱讀可以改變課堂的教學結構,提升學生素養,鍛煉學生思維邏輯能力。進而對群文閱讀進行探討,提出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相應策略,也對群文閱讀的實施提出了建議,為一線教師提供相應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209-02
一、群文閱讀的來源
群文閱讀就是教師和學生就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進行探討,然后老師和學生就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尋找自己的觀點,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群文閱讀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教學形式,“群文”一詞最早起源于臺灣趙鏡中先生,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觀摩會的主題演講中提出。群文閱讀這一概念是由樹人教育研究院專家論證后提出。
二、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讀懂一篇文章到讀通一類文章的一種教學方式。群文閱讀的興起引起了一批教育者的關注,群文閱讀在閱讀的數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通過“一篇帶多篇”的教學,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改變了以往學生閱讀量貧瘠的狀況,同時滿足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到的“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一要求。
群文閱讀的出現強勢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的模式,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是一篇課內閱讀精講,閱讀課堂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群文閱讀的課堂改變了傳統閱讀的教學方式,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由“單篇精講”做到多篇閱讀的講授。群文閱讀是由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的精讀轉變到多種閱讀方法并用的閱讀教學課堂,提升了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上的效率。由“教師講授,學生接受”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課堂的主體回歸到學生。群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認知水平、審美能力以及文化涵養,有效地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群文閱讀被廣大教師所熟知,群文閱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語文閱讀的課堂,同時對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群文閱讀需要教師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一定的文化底蘊,群文閱讀在提升學生的閱讀量的同時,也考驗了教師的語文素養。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進行多文本備課,還要巧妙地設計引導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群文閱讀的實施也可以不斷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三、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筆者在進行研究調查之前,在中國知網檢索了“群文閱讀”,發現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研究量要遠遠超過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研究量。所以,筆者就長春某中學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筆者在長春某中學開展調查研究,就初中群文閱讀的教學現狀作出調查分析。當前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實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的語文課堂,缺少閱讀資源,還未開發出一套成熟的閱讀資源,教師對文本的選擇不夠精準,在某些程度上誤讀文章,所以在文章的整合上達不到群文閱讀的要求。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設計引導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對引導問題的設計不合理,導致學生讀不懂組合文章的緣由,不能理解議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考。這會影響群文閱讀的教學效率,達不到群文閱讀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同時也是一堂失敗的群文閱讀課。
通過對一線教師的訪談筆者了解到,大部分的教師在實施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都會忽略“群文”意識,議題和主題分辨不清,選擇的文本只為一篇文章服務,也沒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依舊占據課堂的主導。由于群文閱讀的實踐范圍并不廣泛,導致教師在群文閱讀的課堂上分不清主次,掌握不好時間的搭配,還殘留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忽略了以學生為主體,對群文閱讀教學內容及策略了解不全面,在課堂上還存在教師將課前預設的思想和內容滲透給學生的現象,達不到學生進行反思和達成共識的目的。
四、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1)以學生為主體確定議題。以教材為根本,從教材角度出發,設定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再進行議題的選擇。議題的確定要結合教材,滿足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及認知來確定議題。同時,也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要準確,正確理解教材編者意圖,對文本分析也要精準。
自部編教材的編訂和使用后,群文的理念在教材中也體現出來了,根據教材可以通過多方面、多角度來確定議題。結合教材的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成為議題,從單元導讀入手。例如,部編教材的單元導讀部分明確指出該單元的主題,根據單元導讀確定議題,從而拓展課外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
(2)根據議題選擇文本。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首先要圍繞議題,對議題的理解要準確,然后結合議題選擇文本。這同時對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有了要求,只有對文本的理解準確才能選對文本,而不是通過個人的價值取向來選擇文本,進而達不到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選擇文本的難易程度要考慮到大部分學生,每一個個體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在文本選擇的同時要兼顧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難易程度。
在圍繞議題選擇文本的同時,文本要文質兼美,在選擇文章時要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學習文章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讀促寫,通過對美文的學習影響學生的寫作,增強學生的文學功底,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讀寫審美。
(3)引導問題設置。群文閱讀教學中的議題和文本確定下來,緊接著就是要設置引導問題。群文閱讀的引導問題區別于單篇閱讀教學的引導問題,區別在于群文閱讀的引導問題是橫向貫穿多文本。群文閱讀的教學課堂區別于以往的閱讀教學課堂,強勢改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然后探討,最后達成師生共識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設置引導問題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問題是否有效,提出問題后學生能否理解提出的問題。設置問題要有層次性,層層遞進,主次分明。引導問題維度不能太廣,使學生迷茫,要有針對性。引導問題數量要適當,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足夠的討論和思考的時間,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
五、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建議
目前初中語文群文閱讀還處在探索階段,理論與實踐相分離,教師要對群文閱讀的概念了解透徹,深刻剖析文本,在組合文本時要考慮多文本的內在聯系,同時也要兼顧人本主義和學生思維等方面,多文本的組合要考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也要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起到一定的作用。
群文閱讀的出現也是對教師專業素養的考驗,學生學三篇文本,教師就需要有十倍或更多的閱讀量,才能對群文閱讀的多文本進行更好的整合。教師在設置群文閱讀的引導問題時,依據多文本提出問題,群文閱讀的多文本是一個整體,雖有主次之分,但不能忽略多文本的整體性原則,否則就變成了一節多篇文章的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前提下,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集體構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圖像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群文閱讀是新課程的產物,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模式,需要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研究和實踐。筆者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來源、教學價值、教學現狀等方面提出了教學策略,也對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提出了建議,希望對初步了解群文閱讀的教師有所啟發,希望對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的教師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蔣軍晶著.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怎么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倪文錦.群文閱讀:閱讀方式的革新[J].小學語文教學,2015.
[4]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
[5]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