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海
摘 要: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一直在改革創新,對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也需緊跟教育需求而轉變,改變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打造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對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轉變進行了具體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生物;方式轉變
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傳統高中生物教學方式枯燥死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師要緊跟改革的腳步,在新課改的指引下將教學方式進行轉變,不斷創新,解決當前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各種問題,促使教學效率與質量更好地提高。
一、當前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問題
(一)教學活動脫離了教材
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也得到了相應的改變,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環環相扣,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新版本教材的優勢,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銜接起來,更好地理解學習到的知識,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靈活地應用知識點。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許多高中生物教師并沒有合理運用新教材,依然按照以往的經驗和方式進行教學,導致高中生物教學活動與實際教材脫節。
(二)師生、生生之間缺少交流互動
當前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完全主導著整個課堂,學生就是一個牽線木偶,教師讓怎么做就怎么做,沒有雙向互動交流活動,也沒有為學生留下自由交流探討的空間。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麻木地接受知識,這不利于學生和教學的發展。另外,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就算教師有設計交流環節,但是教師沒有做好引導工作,導致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實驗教學當中,學生通常都是自己顧自己的,團隊意識薄弱。
(三)實驗課課時分配較少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驗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將理論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探討和理解知識,而且通過實驗學生也能更好地運用知識、鞏固知識。但是在實際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往往不重視實驗課,課時較短,達不到實驗課預期效果。還有一些學校不重視生物實驗課,實驗室的器材裝置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二、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轉變的建議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
首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要認為傳授知識就是一味地為學生灌輸教材內容,學生只要認真聽課就行。而是要認識到傳授知識是為學生解惑,帶領學生去探索新知識,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時,也要轉變教學方式,摒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參與學習探討,進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可以看到,課堂教學以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為主,學生在下面聽和抄寫筆記,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且學生沒有自主發言權,這樣的方式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創造性也得不到發展。新課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是學習的創造者和發現者,學生在探討中能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加強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教師則由課堂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合作者,幫助學生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在學生深入探討知識時及時從旁進行引導,讓學生理解更深層次的內涵,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三)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高中生物教學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授課,然后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做練習,這樣的模式枯燥乏味,而且對學生有很多限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倡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些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時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提出疑惑,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合作探討深入了解生物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不再以單一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是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舞臺,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四)重視與實際生活聯系
生物學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關系,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要重視生活與知識的聯系,這樣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生物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細胞的生命歷程”這章節內容是提高生存能力的必要學科,再比如“體內受精和早期胚胎發育”是與生命有關的課題,“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授時,可以通過我們身邊的各種轉基因生物,如大豆、玉米、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單細胞桿菌等來舉例,說明轉基因生物給我們帶來的益處和解決了哪些問題。然后從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環境安全等方面來了解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教學要求,為此高中生物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革新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郭紅立.談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轉變[J].學周刊,2016(3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