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怡
摘 要: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基于人的全面發展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致力于回答教育的終極問題——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為了讓核心素養能在語文教學中順利落地,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探討核心素養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滲透,希望對廣大一線教師有所啟迪。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
語文的核心素養包括語文知識積累、思想感情、思維品質以及審美情趣和學習方法等。閱讀課作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之一,旨在通過課內外的閱讀實踐來實現對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因為一些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清楚,或者教學能力有限,致使閱讀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很多閱讀課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教師放任學生不聞不問,以“自由閱讀之名”逃避教師的教育職責。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探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把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
一、精巧設疑,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素養
讓學生帶著疑問參與課文的閱讀過程,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因子,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鼓勵他們自主分析和思考,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素養。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1)“包身工”指的是哪類人群?本文是以什么線索來組織材料的?(2)以包身工的活動為線索,為整篇課文劃分層次。(3)從課文中,我們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請你總結一下。(4)作者在寫包身工這個群體的生活時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
很多學生讀課文,只是為完成任務對文章瀏覽一遍,結果就是看完什么也沒有記住,這樣的閱讀其實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通過設置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閱讀任務參與課文,才能讓他們對文章的主題——“包身工”所代表的群體及其遭遇有更深入的了解,思考本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社會意義。
二、科學引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素養
學生完成對文章的整體認識后,教師不要直接對學生的答案下定論,可以設置“想一想”“議一議”等環節,讓學生小組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探討、探幽發微,讓不同的思維和觀點在一起迸發,從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對學生學習能力素養的培養。
例如,“從課文中,我們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這一問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但是很多學生的回答是零散的。其實在這篇課文中,每一段敘事之后都緊跟著一些背景材料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發展等。比如包身工每天要四點多起床,盡管這樣他們還會被罵做“豬玀”,其中很多鄉下姑娘是被帶工老板騙到城里來的。這些悲慘的遭遇都是包身工的親身經歷,通過引導學生去梳理概括這些信息,不僅鍛煉了他們的總結歸納能力,還為下一步的情感主旨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總結升華,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素養
對于一篇文章的學習,首先是學習字詞、語言,其次是對表達技巧和情感主旨的分析。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踐者,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也需要做最后的總結和升華,以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設置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情素養。
通過前面對包身工遭遇的梳理,如住的是格子鋪,吃的是質地稀薄的粥,高強度的工作等,讓學生對他們“豬玀”一般悲慘的命運進行深刻的反思。誰是制造包身工不幸命運的兇手呢?課文將這一群體悲慘的遭遇公之于世,是為了控訴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對于人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這才是這篇文章的主旨。通過教師的總結升華,學生可以更深入地體會本課的情感主旨。
四、經典欣賞,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素養
經典文學作品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夏衍的這篇《包身工》一發表,就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成為報告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在這之前,報告文學由于過于追求對事實的報導而缺少了藝術性,讓讀者讀起來過于枯燥。
夏衍先生的這篇《包身工》,通過提煉生活中真實而生動的素材,使文章兼具紀實性和藝術性。另外,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如在《包身工》這篇文章中,既有對包身工這一群體的整體介紹,又有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補充,這種“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是很多作家喜歡使用的。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這篇文章為參考,通過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細節來烘托自己的主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閱讀教學是對傳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通過精巧設疑、科學引導、總結升華、經典欣賞等途徑,來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能夠學以致用,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1]高婷婷.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閱讀專題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8.
[2]嵇云霞.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知識,2017(21):28-30.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