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海
摘 要:所謂有效課堂就是在有限時間內,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知識重點,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要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應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利用一些多媒體等優勢手段,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課堂;學習興趣
在我國新課標中明確強調要強化當今化學教學課堂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發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是必要的方式。有效教學是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不違背教學大綱的進展和要求下,能夠以最少的時間,最低限度的投入,讓學生獲取到最多的知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進而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基于此而實施的各項教學活動。其對教師的要求和標準都為“有效”,有效教學、有效策略、有效引導,目的都在于讓學生有效學習。高中化學教學主要宗旨在于讓學生提升自身能力,構建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三觀。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改革,其中明確指出要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在實際教學中,都要突出趣味化教學的策略和指引,繼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來引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能夠提升學習動力,產生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一些實驗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化學本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學科,實驗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也可以用懸念性的疑問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經過討論和研究,發現其中的知識和道理,進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創建競爭機制,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化學方程式背誦大賽,由此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能讓學生產生極高的興趣,教師也可以為優勝者準備一些獎勵。
二、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新課改中對教學目的進行了重要的改革,要讓教學以學生未來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實際需要為目的,從而在教學中利用各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觀念,進而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實驗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并能夠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在實驗中也能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或創造一些機會,進行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最終達成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教學質量的目標。
探究性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由主宰者變成了引導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未來的成長為教學根本,不僅要重視教授的知識和技能,也要重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是一種集合方法和目標的綜合性手段,在實際應用中,應該注意發揮課堂的作用。
三、拓展學生的化學視野,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熱情
在現今科技、文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教育也要緊隨時代發展的速度,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提升自己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通過多種渠道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領域內的新進展、新技術,從而能夠讓學生拓寬自身的視野,并讓學生能夠在探索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探索能力,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
當今的高中化學教學,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學內容就要追趕上化學領域的進展,從而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化學領域發展中最新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也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告別“灌輸式”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多種渠道獲取一些與化學有關的資料,并進行討論,從而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寬度,同時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學?;蚪處熯€可以不定期邀請一些化學方面的專家,或者從事化學研究的工作人員來到教學課堂,可以組織一次化學講座或者是一次專題報告,進而能讓學生感覺到化學世界的浩瀚,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化學學習。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為學生營造出和諧、平等、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輕松愉悅的學習,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日后有關化學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也要在高中年齡階段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化學世界,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常艷.淺談高中化學有效課堂的實施策略[J].學周刊,2014(23):117.
[2]郝桂林.淺談高中化學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5(21):112.
[3]丁林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淺談高中化學有效課堂教學的構建[J].化學教與學,2015(2):81-82,97.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