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榮
摘 要:“讓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締造完美教室”是新教育十大教育行動之一。以所帶七年級12班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打造教室文化,構建班級精神文化內涵、倡導與書為友,打造書香班級、活動引領發展,形成班級特色”等方面展開活動研究,旨在關注班級這個最基本的管理單位,為學生營造快樂學習、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為師生提供幸福生活、專業發展的良性平臺。
關鍵詞:新教育;班主任;完美教室
一、“締造完美教室”背景及意義
新教育是由現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思考和研究,針對我國基礎教育所表現出的弊端和面對的困境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1)無限地相信學生和老師的潛力。(2)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3)重視精神狀態,創造成功體驗。(4)強調個性的發展,注重特色的教育。(5)讓師生和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新教育依托十大教育行動來實現“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理念。
二、“締造完美教室”的探索與實踐
(一)打造教室文化,構建班級精神文化內涵
教室文化,既要從兒童生命成長的階段性和普遍的人類精神來考慮,也要考慮到一間教室的民族與地方的風格特色。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靈魂,是一個班級的使命、價值觀、愿景的集中整合與體現。它具有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功能。
1.確定班名、設計班徽、明確班級目標
在教室文化的思考中,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終呈現的則是教室文化的整體構建。一間教室的名字,應該是教室文化的具體承載與體現,是班級成員的自我鏡像。在新教育的教室里,往往通過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數字符號,轉化為一種精神意向,賦予教室一種精神力量。
我班剛開始總是在教室內總發現若干瓜子皮,于是我專門組織了一節題為“瓜子—生命—收獲”的主題班會,并借此機會邁開了新教育的第一步——向全班同學征集班名,最后確定“向陽花開”作為我班班名,“陽光向上、快樂成長”作為班訓,旨在學習向陽花陽光、向上、質樸、謙遜的美好品德,引導學生做一個心地純潔善良、胸懷理想、陽光向上的青春少年。
班徽主要圖案由一本攤開的書、一朵面帶微笑的向陽花、豎起大拇指的手構成,意在表達愛學習、愛讀書的孩子是快樂的,是會被大家贊賞的,要求班上每位同學都要成為一個喜歡讀書、胸懷理想、將來能被大家所贊賞的人。
2.創作班歌、班詩
引導學習通過閱讀關于“向陽花”的文章、詩文,觀看關于“向陽花”的影片,吟唱關于“向陽花”的歌曲,積極挖掘向陽花的可貴品質,要求全班同學用心創作班歌、班詩。最后,經過大家的一致評選,確定由汪峰演唱的《我要怒放的生命》作為“向陽花開”班班歌,由我班同學董欣蕾創作的詩《向陽花》作為我班班詩歌。并在每周班會課集體朗誦班詩、演唱班歌,形成我班獨有的班級文化,成為班級建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3.排練班級情景劇——奇跡的怒放
開學初,我班一盆花不知為何干枯了,可令人驚奇的是2周后又奇跡般地抽出來新芽。結合這一現象,我及時教育學生要學會敬畏生命。并編寫了劇本——《奇跡的怒放》。在課余時間,組織王××、王××等14名同學編排班級課本劇,在班會課上表演,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后來,在大家的不斷完善下,情景劇的參演者越來越多,表演也越來越精彩、成熟,并在全校班主任交流會上進行表演展示,讓全班學生收獲了喜悅和自信。
學生一旦置身于班級集體的文化氛圍之中,他們的思想觀念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日積月累就會形成一種與班級文化相融合的價值觀。
(二)倡導與書為友,打造書香班級
書籍是我們了解歷史和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一個養成了讀書習慣的人是一個自由而幸福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首先意味著書籍。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學習環境和教師行為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做好教室的環境布置,讓班上的墻壁、黑板充溢著濃烈的書香。每學期與學生一起共讀至少兩本中外經典,讓教師的讀書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愛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結合讀書活動,評選出班級首屆“讀書達人”,開辟“讀書達人”展示墻,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全班學生愛上讀書。發動學生捐獻出個人的圖書,建立了班級圖書角,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書寫班級漂流日志,記錄班級故事,書寫生命傳奇,以書寫記錄成長,用思想創造生活。
(三)活動引領發展,形成班級特色
1.成立“向陽花開班”綠友登山社
利用周六早晨登山澆樹已成班級一項常規活動。與綠友同行,感受綠友們長期堅持,將荒山頭變為綠樹林的生命奇跡;登高望遠,培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博大胸懷;提水澆樹,樹立“植樹造林,人人有責”的公益情懷;友愛互助,見證家庭般的溫暖。
2.成立“向陽花”愛心基金會
積極倡導節約光榮、變廢為寶、熱心公益的理念,通過收集飲料瓶、舊書本、舊衣物等形式自籌資金,同時發動家長捐贈,幫助周圍貧困學生。善舉雖小,但足以感人!
3.節日教育,讓生活充滿溫馨
在母親節、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布置了一項親情作業,“給媽媽一個擁抱,做讓媽媽驕傲的孩子”“給父親送一份特殊的禮物”;傳統佳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之際,全班進行了“配樂古典詩詞朗誦”比賽。結合節日,所開展的一項項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愛與被愛,明白了給予和付出,也深入感受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感。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5).
[2]許新海.做新教育的行者[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