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學生智能手機和網絡的使用幾近100%,他們情感豐富,表達意愿的欲望非常強烈,但是他們普遍情緒非常容易波動,自我控制的發展也非常不均衡。這一系列主客觀因素,使得高校成為輿論危機的多發地帶。本文總結分析了近幾年的新媒體輿論大事件,對目前高校新媒體輿論事件的公關過程與存在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公關;輿情
隨著移動智能時代的到來,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與側重于單向宣傳的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的參與性、互動性、自主性和多元性更加明顯,給人們表達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提供了一些非常活躍和自由的平臺。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網絡媒體已成為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匯集與產生的核心來源。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世界”。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構建自己的新媒體公關平臺,各省教育廳也相繼出臺了一些關于進一步加強微信微博宣傳工作的通知,盡管如此,近幾年各大高校還是發生了一些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引發的輿論危機事件。比如藥家鑫殺人案、薩德愛國事件、昆明理工大學學生李心草溺亡案、浙江大學食堂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上海財經大學錢姓教授騷擾女生案等。高校在這些突發性的輿論危機事件發生時,普遍存在應對不得當、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下面本文將著重分析一下目前高校新媒體輿論事件的公關過程與存在問題。
這些輿論危機事件的傳播路徑一般都是從微博、微信爆料開始,迅速引起各大媒體、網絡圍觀,輿論迅速發酵升級,最后引發主管部門關注問責。根據宋海龍等學者對網絡輿論發展演變階段的研究來看,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的發展,通常會經歷初生期、高漲期與平息期三個時期。細觀這些公共輿論事件都有一個導火索,這個導火索就是主生事件,主生事件發生后,開始逐漸喚醒網民的情緒,接著各種旁生事件開始推波助瀾,吸引越來越多的網民關注,進而引發群體性“圍觀”,加之各大媒體網絡炒作跟進,事件會非常迅速地發酵到高潮。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若不進行有效的監管和合理的干預,主生事件會被不斷地放大甚至失真,甚至會釀成輿論危機。
近幾年我國高校的輿論大事件的性質雖各個不同,但發展過程卻大同小異。比如浙江大學疑似食物中毒案的主生事件是2019年10月23日有同學在浙江大學CC98論壇發帖,稱很多同學在玉泉校區食堂就餐后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疑似食物中毒。浙江大學校醫院于10月24日先后發布了兩則“關于我院收治嘔吐腹瀉病人的情況說明”,但是該通報發出后,網民的負面情緒不降反增。很快越來越多的爆料浙大食堂亂象的文章開始出現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各種指向浙大食堂秩序混亂和學校通報與事實不符的次生事件層出不窮。25日13時許,該事件輿論爭議發酵至頂峰,才短短三天的時間,該事件就迅速演變成了一場高校管理輿情危機。最后,浙大發布了關于改善食堂擁擠情況和加強食堂衛生管理的通知并同時將輿論導向科普預防諾如病毒的相關知識,安撫了網民的情緒,轉移了網民的注意力,事件才得以平息下來。
浙大食堂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本質上是網民宣泄不滿情緒導致事件不斷擴大的,昆明理工大學李心草案是其母為追查女兒死亡真相不得已而為之的,上海財經大學錢教授騷擾女生案則是受害女生為維護自身權益而引發的,這些輿論危機事件的性質雖然不同,卻無一例外的先從新媒體領域開始掀起了驚濤駭浪,并都暴露了高校在新媒體宣傳與公關過程中的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部分高校的輿情應對觀念落后于時代。有些高校受維穩思想的影響,總是試圖堵住媒體的嘴巴,有的甚至利用先進的技術刪帖、封堵IP地址,但是新媒體自由的嘴巴是很難堵住的,封堵的辦法反而容易引起公眾對高校公信力的質疑,引起公憤,造成更惡劣的影響。新媒體時代試圖“捂蓋子”無異于掩耳盜鈴,正確的應對方法是深入的了解事件的本質和相互聯系,尊重公眾的知情權,把事件的真相告訴公眾,增加與公眾的互動,給公眾提供有效的提出意見的窗口和情緒宣泄的出口,疏通和平息公眾的負面情緒,采取切實的措施真正的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突發公共事件的負面影響,重塑高校的良好形象。
其次,部分高校的輿情應對機制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網絡監管過程中,在硬件上的投入都很大,但是在輿情監管的渠道和模式等軟件建設上并沒有足夠的重視。信息收集的渠道很零散、信息傳遞的過程很低效。事件發生后,請示匯報、開會討論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而新媒體留給高校研判處理的時間非常短,稍有遲緩,小事就演變成了大事,大事就演變成了危機。甚至有部分高校根本不重視輿情監管,沒有專門從事輿論危機監管的人員和部門,這些都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及時研判和有效處理極為不利。
最后,高校需要提高加強網絡輿情監管,主導輿論方向。高校需要建立并完善網絡輿情監管平臺,對信息發布的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時刻主導網絡輿論方向。對校內突發的公共事件,充分利用學校掌握的新媒體平臺,向社會公眾發布及時、客觀、真實的資料和信息,準確分析研判互聯網中傳播的內容,預測事件的走向和影響,并謹慎地處理后續的線下效應。
通過研究分析近幾年高校新媒體輿論大事件公關過程與存在問題發現,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公關與宣傳工作的新陣地、新挑戰,各高校必須更新觀念、健全機制、加強監管,避免惡性輿論事件的發生發展,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獨特優勢,多傳播有高度、有溫度、有情懷的作品,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林愛清.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93.
[2]魏超.新媒體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30-34,71.
[3]梁曉琳.新媒體時代黨報改革的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18,1(11):120,122.
作者簡介:
曹艷峰,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秘書實務、公共關系。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名稱:高校新媒體公共關系工作發展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7XJSK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