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著的課堂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實踐證明,思維導圖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名著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在課前先預習,小組成員共同制作思維導圖。其次,在課堂上各小組代表展示自己組的思維導圖,教師根據每個組的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并對思維導圖增補修改。在課后,小組成員合作完善思維導圖,進一步深化對名著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名著教學;思維導圖;理解感悟
一、 思維導圖法在初中名著教學中的探究背景
名著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但是在名著閱讀的指導中,很多教師越俎代庖,將自己的閱讀感受直接“講述”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缺乏深入地思考,缺少個人的感悟。因此,這樣的名著閱讀教學形同虛設。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因此,教師在初中名著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法,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提高學生主動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 思維導圖法在初中名著教學中的意義
思維導圖是英國“記憶之父”東尼·博贊提出的,又稱為心智導圖。它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借助顏色、圖像、符號將思維過程畫出來,將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圖,完整地將抽象的思維過程形象化,從而幫助人們增強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名著閱讀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塑造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而目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盛行的批注閱讀、賞析閱讀等方式都屬于微觀閱讀,學生對名著的整體把握偏弱化,對名著閱讀的過程性、有效性缺乏重視。而將思維導圖法運用在初中名著課堂,則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思維導圖不但能夠讓學生從單純只對閱讀結果的重視上升對閱讀過程的關注,還能夠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和交流表達,形成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模式,顯然更利于增強記憶力,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三、 思維導圖法在初中名著課堂的探索與運用
在此,以《駱駝祥子》教學為實例,探討如何在小組合作模式下運用思維導圖法進行有效的名著課堂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名著課堂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一) 自主閱讀,繪制導圖
首先,在課前,教師布置學生閱讀《駱駝祥子》的前兩章,指導學生分小組從不同角度賞析人物或精彩情節。學生則通過自主閱讀名著,能夠簡單梳理故事內容,理清人物關系等。
其次,由各小組成員確定好繪制導圖的角度,既可以是名著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又可以是主要情節、文章結構、環境描寫等。每個組員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悟畫出思維導圖,經過小組討論后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思維導圖,并結合小組成員意見加以修改。
最后,各組選出小組解說員,準備好解說詞,為課堂的展示交流做好準備。
(二) 展示交流,修改導圖
因為課堂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主戰場,所以教師應盡量把時間和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并能在交流后修改思維導圖。
課堂上,各組解說員輪流上講臺對自己小組的思維導圖進行講解。除了精彩講解外,還可以小組表演精彩片段。然后由其他小組成員進行點評,各小組長進行量化評價,最后由教師小結歸納。
例如:一個小組解說員在展示駱駝祥子的三起三落時,充分利用了樹狀結構,以祥子的起落為主線,并旁枝了相關人物以及前因后果。在解說中,他不僅清楚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也明白地梳理了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小組還進行了預先排練好的表演,把祥子的三起三落前后變化的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
實踐證明:展示交流、合作修改的課堂模式,不僅讓學生能夠分享閱讀感受、深化閱讀效果,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 課后總結,完善導圖
雖然在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具有不可預估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需要經歷磨礪,思維導圖的制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思考、構思、嘗試、修正、展示、交流、再修正的過程。
由此可見,課后的總結和完善就更加重要了。這種總結和完善不是簡單地修改思維導圖,而是對思維方式、思維習慣的總結和完善,更是對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總結和完善。
例如:《駱駝祥子》中有個小組解說員提到了一個關于“三”的情節,祥子打拼了三年買了第一輛車,趁大兵轉移時順手牽了三匹駱駝,在劉四爺那里存了三十塊錢。其他組的同學則在課后充分挖掘了名著中的有關“三”的情節,如祥子三進人和車廠,三次拉包月,三次病倒,三次丟車后的感受。學生通過總結后,深刻體會到了祥子處于黑暗社會里由“人”變“鬼”的深層原因,既提升了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又加深了對名著內容的感悟。
四、 思維導圖法在初中名著教學中的反思與小結
將思維導圖法運用在初中名著課堂教學上,最初設想是借助于思維導讀幫助學生梳理紛繁復雜的人物與情節,讓學生在閱讀中整理,以便促進條理化、清晰化、可視化、操作化的理解性記憶。
但通過實踐后發現,教師把思維導圖運用在初中名著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成為主動的閱讀者、思考者和參與者。這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能力,從而提高了名著的學習效率。
“路漫漫其修遠兮”,教師如何讓思維導圖法操作更加簡捷有效,如何讓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進一步拓展閱讀視野、提升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效率以及如何在沒有思維導圖的前提下鞏固閱讀興趣、保持科學閱讀方法進而形成自主、自覺、科學、合理的閱讀習慣,這些都需要繼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
思維導圖法運用于初中名著課堂教學,雖前途光明,但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英]東尼·博贊著,丁大剛,張斌譯.思維導圖使用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周素芳,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