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下,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是中職數學教學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強化傳統文化滲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于中職數學教學現狀,重點就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了探索,希望可以有效利用傳統文化來提升中職數學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中職;數學;傳統文化;滲透路徑
長期以來,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一直存在著“數學文化”缺失問題,即只注重數學教學形式,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數學概念、公式、定理與性質等知識上,忽視了數學文化的滲透,無法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創新意識和數學核心素養,影響了他們數學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將傳統文化滲透于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值得深入探討。
一、 基于數學教學,滲透傳統哲學文化
我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期間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內涵也非常豐富。從春秋時期開始,就誕生了孔子、孟子、莊子與墨子等哲學大家,形成了系統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與墨家思想。發展到宋元明清時期后,形成了心學和理學等相關知識,如科學思維、唯物主義思想以及辯證法等有助于我們理解的相關思想,其包含了事物的運動與靜止、相對與絕對、認識與實踐、一般與特殊以及統一與對立等相關問題。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樣包含有類似這種哲學思想的數學內容,這時候如果在相應的數學教學中可以滲透一些傳統哲學文化,那么有助于輔助學生理解有關數學知識,相應的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例如,在學習“數”部分數學知識的時候,對于虛數和實數、無理數和有理數、分數與整數、負數與正數等均涉及對立統一這種傳統的辯證思想;在“運算法則”部分數學知識學習期間,同樣涉及對立統一的傳統哲學文化與思想,如開方與乘方、除法與乘法、減法與加法等等。特別是中職數學中所涉及的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定理以及法則等大多是從生活現象或實踐中所獲取的,并且遵從由一般到特殊的變化規律,所以在實際的數學知識教學過程中,如果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當中的哲學思想,那么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增強課程教學的文化價值,確保可以有效推動課程教學。
二、 基于數學教學,滲透傳統道德文化
我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傳統道德文化發展淵源廣泛,文化內涵深厚,尤其是其中許多優良傳統道德思想得到了廣泛推廣與發展。比如,在孝敬老人方面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思想,同時具有誠信、孝悌、互助、忠實以及勤儉節約等良好品行,這對于穩定社會以及促進個體自身和諧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可以滲透傳統道德文化,那么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使全體中職生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與文化素養,這對于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至關重要。
例如,在“數列”部分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勤儉節約”等優良品德與傳統思想理念,如中職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定我們地球上總共有70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可以節約1L水,那么一天、一個月或一年時間分別可以節約多少升水?”通過為學生設置這些貼合生活實際的問題,那么可以使學生在求解這些貼合生活實際問題的時候意識到如果我們每個人可以節約一點水,那么匯集起來,每天地球上可以節省大量的水資源,這樣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節約用水”這個我國傳統的道德文化,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并可以在后續的日常生活中自覺做到節約用水,從而可以借助切實分析來使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的道德習慣。
三、 基于數學定理,滲透傳統數學文化
我國古代數學發展歷史比較久,期間形成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它們同樣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將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引入到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于優秀數學文化的理解與認識,也有助于增強中職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對于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例如,我國三國時期的劉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這個數學概念的人,同時其還準確地提出了加減運算法則以及正負數等相關概念。在相關數學知識教學期間,教師可以以此為教學內容的切入點來傳授相關數學教學內容。比如,在為學生講解二項式系數等相關數學概念或性質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趁著授課時機為學生講解我國南宋時期的一位偉大數學家楊輝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如其在1261年編制了《詳解九章算法》這本書,其中記錄了“楊輝三角”這個著名的數學概念,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展開式中各項系數排列的相關情況,比歐洲等西方國家的相關研究早四百多年,借此可以使學生了解相關數學內容的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數學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傳統文化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于有關數學概念、公式或定理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數學文化素養,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至關重要。在實際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傳統哲學文化、傳統道德文化和傳統數學文化等來提升中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
苗騰,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