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 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應用對于骨科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骨科2017年4月~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10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各54例,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56%<16.67%)、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37.49±3.54)分<(50.28±4.16)分]相對更低(P<0.05),而護理滿意度(92.59%>77.78%)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相對更高(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應用,對于提高骨科護理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骨科護理;預見性護理指引;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8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2
骨科疾病患者的治療康復進程較為緩慢,期間還會受到風險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在長期、持續(xù)開展骨科護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加強對風險因素的防控。針對骨科護理中的安全隱患,應具體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在風險問題發(fā)生之前,及時、準確的做出預判,并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進而減少骨科患者治療康復進程中的干擾因素,使其得到良好的恢復[1]。本研究探討了108例骨科患者治療恢復期間的護理方法,分析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我院骨科2017年4月~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108例患者,行分組對照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為22~73歲,平均年齡(45.42±3.95)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范圍為21~75歲,平均年齡(44.71±4.0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是將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具體操作如下:①風險評估:從既往發(fā)生的風險事件中總結經驗、教訓,了解骨科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分析其病因病理和影響因素。然后從現階段的護理工作中找尋問題,深入到每一個步驟、環(huán)節(jié)當中,進行風險評估。針對其中的薄弱點,做出有效的改進,進而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②安全防護與并發(fā)癥預防:骨科患者的肢體活動受限,在日常生活中,行動多有不便,應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在床旁增設護欄,以防患者不慎墜床。患者需要下床活動時,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需要陪護在身邊,避免其發(fā)生摔倒。與此同時,警惕患者的異常體征表現,對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能夠準確的做出預判,并及時予以處理。對于臥床時間較長的患者,需要做好局部受壓皮膚的護理工作,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定時翻身,以降低壓瘡發(fā)生風險。保持室內清潔,同時加強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管理,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藥物,預防發(fā)生感染。另外,在骨科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宜食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增加優(yōu)質蛋白、膳食纖維、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元素的攝入,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充足補充能量,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③心理護理:密切關心患者的感受,關注情緒變化,積極與其進行溝通,認真傾聽患者主訴,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說明,說明治療恢復期間的各項要求,具體包括作息、飲食、用藥等。同時向患者說明骨科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增加患者在該方面的認知,提高其重視程度。在此基礎上,介紹風險事件的預防和處理方法,減少患者的顧慮。在治療期間,患者的休息環(huán)境應保持清潔、安靜,營造出溫馨的氛圍,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并通過閱讀、聽音樂等方式進行放松,緩解其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1.3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恢復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調查兩組患者對于預見性護理指引和常規(guī)護理的滿意程度:
2.3 兩組患者的恢復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根據其SAS評分和ADL評分的差異,評價兩組患者的恢復效果.
3 討論
在骨科疾病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并發(fā)癥是主要的干擾因素,不僅會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還會使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增加其身心痛苦。骨科護理工作的開展,需要以患者的快速、安全恢復為目標,加強對風險因素的防控。骨科護理應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能夠及時發(fā)現安全隱患,并做出有效的處理,進而預防風險事件的發(fā)生,降低其危害性。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應用,能夠更加系統、科學的開展風險評估、安全防護、并發(fā)癥預防以及心理護理等各項工作,一方面可以完善骨科護理內容,減少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而提高護理水平。另一方面,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得以提升,能夠保持良好的遵醫(yī)行為,加強自我管理,對于疾病的治療恢復有著良好的幫助[2]。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患者對于護理效果的滿意更好,充分說明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應用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護理風險,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張麗芳.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17):114-115.
郝海燕.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7,49(04):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