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汝松
【摘 要】由于小兒的解剖、生理、免疫等特點,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治療對策不當,會遷延病程,使病情發展,甚至產生并發癥。本文簡要論述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特點及類型,治療對策和預防。從長春中醫學院臨床醫學畢業的我,把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融入到治療當中,總結歸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改進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分型、治療對策,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提高療效。
【關鍵詞】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特點;類型;治療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1
前言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的疾病,發病率高且有傳染性,四季均可發病,占5歲以下小兒所有疾病50%以上,90%以上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為病毒感染,細菌和支原體也可引起。本病臨床表現為呼吸系統受累,如不及時治療將損傷肺功能并誘發其他并發癥,對小兒健康發育極為不利[1]。本文簡要論述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特點及類型,治療對策和預防,現簡要論述如下。
1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特點及類型
1.1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特點
1.1.1 解剖特點 嬰幼兒鼻腔較短、缺少鼻毛,鼻粘膜血管豐富,極易被感染;嬰幼兒鼻竇發育尚未成熟,鼻竇粘膜和鼻腔粘膜相連續,易并發鼻竇炎。嬰幼兒咽部狹小而且垂直,富含淋巴組織,咽鼓管寬、直、短,水平位,易并發中耳炎。喉部相對較長而且狹窄,富含血管和淋巴組織,故易感染。下呼吸道的解剖特點也是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
1.1.2 生理特點 小兒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不能實現高效通氣,嬰幼兒呼吸肌發育不全,氣道阻力大,年齡越小,潮氣量越小,7歲以后才逐漸轉化為胸式呼吸,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息息相關。
1.1.3 免疫特點 小兒呼吸道免疫功能較差,肺泡吞噬細胞功能也相對不足,乳鐵蛋白、溶菌酶等免疫活性成分分泌量不足,而且活性較差。隨著從母體獲得的IgG逐漸消失,小兒更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母乳喂養的嬰兒在免疫上要好于非母乳喂養的嬰兒,機體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歲才達到成人水平。
1.2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類型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分為一般類型上感、皰疹性咽峽炎、咽結合膜熱、流行性感冒、反復上呼吸道感染。
1.2.1 一般類型上感 多發于冬春季,90%以上為病毒感染,重癥上感多為細菌或病毒感染后繼發細菌感染引起。一般發病較急,臨床表現差異較大,發熱高低不等,常有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等癥狀,部分患兒有胃腸道癥狀甚至高熱驚厥,病程7左右。
1.2.2 皰疹性咽峽炎 多發于夏秋季,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發病急,主要表現為咽痛、高熱、流涎,咽部充血,在咽部、軟腭粘膜上可見1-4mm的皰疹,也可發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周圍有紅暈,起病1-2天后皰疹破潰形成潰瘍,病程7天左右。
1.2.3 咽結合膜熱 多發于春夏季,病原體為腺病毒3、7型,主要表現為高熱、咽痛、濾泡性結合膜炎,頸部或耳后淋巴結腫大,有時伴有胃腸道癥狀,咽部可見白色點塊狀分泌物,周圍無紅暈。病程7-14天。
1.2.4 流行性感冒 多發于冬春季,病原體為流感病毒,局部癥狀輕,常有高熱、頭痛、四肢酸痛等全身癥狀而且較重,有明顯的流行病史,病程較長。
1.2.5 反復上呼吸道感染 是指小兒每年平均≥6次上呼吸道感染或≥2次下呼吸道感染;0-6歲小兒發病率為10.5%左右,病程較長,影響兒童生長發育[2]。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與患兒年齡、護養不當、治療對策不當、免疫功能低下、微量元素鐵、鋅缺乏、被動吸煙、環境不良等因素密切相關。
2治療對策
2.1 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多飲水,給予容易消化的飲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酸甜及海鮮魚蝦,有痰的小兒忌吃肉,注意呼吸道隔離,居室通風。
2.2 病因治療 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慎用,尤其是嬰幼兒。主要以中成藥抗病毒、抗炎為主,中成藥的選擇要結合小兒癥狀,辯證用藥。流感病毒感染最好發病48小時內使用奧司他韋顆粒。考慮細菌感染時,選擇使用青霉素類、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支原體感染用大環內酯類。鏈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風濕熱、腎炎病史的小兒,青霉素類的療程應為10-14日。有急性喉炎時,在靜脈足量抗生素基礎上,同時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脾是后天之本,脾又是肺之母,對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考慮使用免疫增強劑和健脾治療。鋅能提高T淋巴細胞功能和增強小兒的消化功能,可酌情使用。維生素A能維持和促進免疫功能,建議2歲以內的小兒服用維生素AD預防佝僂病,還能收到提高免疫的作用。小兒抗病毒或抗細菌藥物的劑量常以體重、說明書參考劑量及小兒癥狀和體征來衡量最終的給藥劑量。能口服盡量不點滴,嬰幼兒一般不選擇肌注。人體的穴位是一個天然的中藥寶庫,通過小兒推拿可以緩解治療以及預防小兒上呼吸道感染[3]。感冒藥和抗生素空腹服藥,可以提高療效。
2.3 對癥治療 輕度發熱,能激活機體免疫力,對機體有保護作用,不必急于退熱。高熱時可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阿司匹林不可用于有哮喘的小兒的退熱,以免誘發阿司匹林哮喘。對于6個月以下的小兒優先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混懸劑型用前搖一搖,一般不建議兩種退熱藥交替使用,24小時不超過4次。高熱時也可配合物理降溫冷敷或溫水浴。既往高熱驚厥的小兒不要等到38.5℃在退熱,要提前使用退熱藥。高熱驚厥時,首選苯巴比妥,肝功能不良者改用苯妥英鈉,也可選用水合氯醛灌腸,頑固性抽搐可用地西泮。對于高熱3天左右的小兒,酌情給予碳酸鈣D3顆粒,補充因高熱導致的鈣不足。局部可以使用滴眼劑、滴鼻劑、鼻噴劑、咽喉部噴霧劑,止咳化痰對癥處理,小兒鎮咳藥要酌情使用。
2.4 預防 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食,預防佝僂病,進行“三浴”鍛煉,提高免疫力[4]。隨氣候變化,增減衣物。保持居住環境經常通風,清潔衛生。避免被動吸煙,避免與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接觸,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流感小兒隔離至病后一周或退熱后2日。6月以上的小兒,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防治流感。流感流行季節,對于高危小兒也可使用奧司他韋預防。
3 結語
綜上所述,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疾病,上呼吸道解剖特點、生理特點、免疫特點是易感因素,護養不當、治療對策不當、被動吸煙、環境不良等是誘發因素。兒科醫生在治療過程中要審時度勢,因人因時制宜,因上呼吸道感染的類型對癥下藥,酌情考慮使用免疫增強藥,同時要指導患兒家長正確使用藥物,指導患兒家長護養方法,提高依從性,提高療效。脾是肺之母,健脾治療很關鍵,尤其是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小兒推拿簡便易學,經濟方便,要引導和指導患兒家長使用小兒推拿這種“天然藥物”,三分治療,七分養,預防是關鍵。
參考文獻
婁霞.淺析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治療與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10(66):71.
閔海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與防治[J].養生保健指南,2016,14(50):218.
張瑾.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4(78):96-97.
高鳳濤.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與防治[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2(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