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蔚霞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徹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資源”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追求教學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地域性。作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將課內外知識相結合,將課本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挖掘鄉土資源,是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打造。結合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利用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習作教學課堂,談一點粗淺的認識,以期能夠實現小學生習作能力的長效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成績。
關鍵詞:小學語文;農村鄉土資源;生活化習作;對策
一、鄉土資源對小學習作教學的意義
(一)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價值
新課標提倡教學中要依據學校實際,結合鄉土資源的特點,選擇性地挖掘有用資源并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去,把它們的優勢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價值。鄉土資源的教育優勢突出表現在地理環境的區域性、教育內容的廣泛性和教育主題的多樣性上。鄉土資源的巨大教育能量首先來自于地方文化獨特性,它與教師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是其他教育資源所不具有的。習作教學時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主題開展教育活動,這對師生人格的全面提升、陶冶他們的情操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加強對鄉土資源的利用與開發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提升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
(二)促進師生加強對家鄉的認識
隨著社會改革進程的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我們的教育已漸漸淡漠了對于家鄉歷史文化的關注,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周邊以及遠方,更多地關注于當前和將來,對于生育養育的土地漸漸變得模糊,親身去接觸家鄉的鄉土資源,學會汲取其中的“養分”,不僅能獲得知識的充實,鍛煉實踐能力,也是對平日漠不關心的事物或現象的一種再認識,對他們提升認知水平、健全人格、學會正確看待世界無疑是很重要的一步。小學生活化習作教學,在注重教給學生作文技巧、方法去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更應該教給學生學習作文的深遠意義,如認識和了解家鄉、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肩負傳承和發揚的神圣使命。
(三)促進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
隨著社會向前發展,我們的學生也在不斷發展,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更新觀念,思考自己在專業發展、自身成長、角色定位方面的轉變,這樣才能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陪伴者和引路人。農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充分運用學生熟悉的鄉土資源作為教學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具體而言,鄉土資源對農村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體現: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鄉土文化的情感;其次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農村本土文化的熱愛和精神認同;最后有助于學生接受來自鄉土資源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農村小學語文習作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習作興趣及態度堪憂
農村的孩子對于習作普遍興趣不高,平時或考試中的作文口語話連篇,缺少優美生動的詞句,課余生活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寫日記習慣。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水平正處于一個過渡期,對于寫作書面作文存在反感和效果不好的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導致學生習作興趣匱乏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教師的教學方法還像傳統作文教學一樣,沒有新意,學生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其次教師本身對于小學語文習作的定位及理解不夠深,不善于利用鄉土資源來豐富作文教學,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最后針對農村孩子的生活環境,對于課余時間的練筆,僅有要求和安排,不督促及缺乏有效的指導。
(二)習作素材的搜集比較匱乏
小學階段的學生習作素材更多是借助閱讀書籍而獲得,不太善于利用自身經歷或聽說的內容來寫作;迫于安全工作責任制的強大壓力,學校及教師不敢組織學生親近社會,認識家鄉的戶外活動;農村中多數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學校及老師的事,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互補作用;受教學任務、分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對于作文教學更關注課堂上的效果,普遍推崇范文、模板的速成模式,對于學生自主探索、個性發揮這些不會立即產生效果的方式基本上能不開展最好,很多時候都是象征性安排一些任務,沒有認識到家人在鄉土教育上具有教師不可比擬的優勢。
(三)小學語文習作虛假風盛行
多數學生在平時的作文中依靠作文書來完成老師布置的習作內容;對于作文的理解單一認為是完成老師的作業或把考試中的作文寫好就行;考試前,為讓學生在作文題中得到高分,一些老師選擇教學生背范文的方式去準備應考。作文,本應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一種訓練途徑,但在小學生的思想中卻變成了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的任務。通過作文參考資料或者是教師給的范文來實現學習的目的,不僅輕松,還能取得很高的分數,這成為當前小學語文作文寫作呈現出虛假風氣的主要原因。
三、利用農村鄉土資源探索生活化習作的具體對策
(一)觀察鄉村景物,讓學生描繪畫面
農村地區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繁華喧囂的街道,但是這里有非常美麗的自然風光,有田野、有老樹,還有各種絢爛的景觀。學生可以對這些鄉土資源加以充分挖掘與利用,進而為寫作提供服務。學生可以對這些鄉土資源進行仔細觀察,用心描繪,所創作出來的文章必定是充滿濃郁情感的。比如說我們班張××同學的作文就是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寫作的,反映真情實感的典型案例——《我家的甘蔗田》:我們家有幾塊甘蔗田,每年到收獲的季節都會長出好多好多又大又甜的甘蔗。周六的下午,媽媽讓我給爸爸去田里送吃的,我來到我們家的甘蔗田,對甘蔗進行了仔細觀察,我發現又細又長的甘蔗摸起來粗糙刺手。因為它的表面有一層細細白白的絨毛。頭上還戴著一頂深綠色的帽子,穿著褐色的外衣,隨著風兒搖晃,像在唱著歡樂的歌。我發現我們家的蔗地第一畦都是橫著種,其余是豎著種,蔗地挖得很深。我很好奇地問爸爸,為什么?爸爸告訴我:“第一畦的甘蔗相當于一堵防風墻,這一畦受日光照射的時間最多,所以蔗身又紅又硬,在他們的保護下,豎著種的蔗又甜又霖。”聽完爸爸的話,我不禁想到,這第一畦的甘蔗不就是爸爸媽媽嘛!后面的甘蔗就是我,他們用高大的身軀為我遮風擋雨,保護我健康成長。我愛我家的甘蔗田,我更愛我的媽媽!文章語句活潑,視角獨特,寫物含情,真實地表達出了作者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參與鄉村生活與農家勞動,體驗點滴細節
與城市的學生相比,農村的學生有著很多親身經歷的勞動場景,并且有著很深的感觸。比如說在田間插秧收割、地里耕耘收獲、水中撈魚捕蝦、村頭打谷曬場等。每一種勞動的場面都會讓學生有著深刻的情感體驗。但是在日常所開展的習作活動中,學生卻總是重復地寫著“媽媽冒著大雨背著我去醫院”“同學義務幫我做值日”等這些陳舊老套的話題,對于蘊含豐富題材的鄉土資源卻視而不見。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以農活勞動為話題的寫作活動。讓學生記錄自己在田間地頭幫助爸爸媽媽干農活的經歷;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喂豬、養雞、放羊、拔甘蔗等勞動,使用日記的形式對參與勞動中收獲的體會加以記錄。另外,還有一些地區有著自己獨特的鄉土資源優勢,比如說戲曲、竹編、雕刻等,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觀察、體驗與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習作訓練,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觀察力與表達能力的發展,同時還能夠賦予小學生作文的真情實感,實現學生寫作能力與自信心的提升。
(三)探究鄉土生活資源,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挖掘鄉土資源開展小學生作文課堂寫作教學,需要在開放式的環境下進行。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鄉土化的生活資源進行探究,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作文寫作的興趣,鼓勵學生拓寬思路,勇于展現自我,表達出內心的真情實感,提升個人的語文綜合能力。有一部電影的臺詞這樣說“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里來的世界觀?”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小學作文寫作,如果沒有實際的探究觀察工作,僅僅依靠自己的想象虛構,那么寫出來的文章注定是缺乏真情實感的。比如說我們班上的李××同學這樣描寫了農民豐收后捆綁甘蔗的情景:“滿眼的都是黝黑,滿心的欣喜,愛不釋手……”這段描寫看似有情卻無情,若讓農民敘述自己捆甘蔗的經過,肯定不會如此。歷經農忙,收獲對于他們來說,既快樂也艱辛。這也反映出很多學生并沒有切身實地地參與到勞動中,缺乏對鄉土資源的挖掘能力。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并加以描繪,在激發寫作興趣的同時,也會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四)留意風俗人情,讓學生記錄
純樸濃郁的民風民俗是作文的好素材。雖然時代在進步,生活日漸殷實,但各地的農村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民風民俗。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引導,把春節爆米花、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引入作文課堂,落到筆端。這樣,既提高了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豐富了他們的作文素材庫,又讓他們受到了家鄉傳統文化的熏陶。為了讓孩子們對當地的風俗習慣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開展了名為“鄉俗大薈萃”的系列寫作活動,鼓勵孩子們用搜集、調查、請教等方式深入了解家鄉的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習俗。孩子們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迎財神》《送彩禮》《端花燭》《放煙花》等習作,呈現出濃濃地方特色。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一旦經過孩子的眼睛便別有一番趣味了。
總之,成功運用鄉土資源教材,學生寫作素材更容易搜集,可以讓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既可以拉近學生和生活、語文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還使得學生發現鄉土資源無奇不有,感受到語文中引入鄉土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元。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學習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以及對語文的學習,增進學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顧海蘭.植根鄉土資源成就精彩素材[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15(8):77-78.
[2]李耀柏.鄉土作文教學的案例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3]張立.例談鄉土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8).
[4]錢娟.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鄉土資源的優勢探討[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5(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