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肖
摘 要:近年來,新課改進程日漸深入,素質教育得到社會廣泛關注。處于這種大環境中,想要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為其今后學習和成長帶來正確指導,必須及時轉變語文教學模式,增強學生作文體驗,從而更全面和高效地在作文學習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實現創新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作文先導式教學是指以學生親身體驗當作教學資源,以學生體驗表達當作教學內容,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緊抓語境,組織學生積極進行實踐活動。閱讀、溝通、表達、體會等環節作為寫作基本點,突破了傳統教學的限制,科學培養和鍛煉學生寫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整體教學工作的效果提升。基于此,本文綜合性分析科學創設情境、增強閱讀能力以及組織互動教學,希望為今后語文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一、科學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屬于現代化教學方式,因為其實用性和特殊性,廣泛應用到各學科教學活動中,并且獲得明顯效果。針對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而言,想要充分發揮出作文先導式教學的作用,必須以創設情境作為基礎條件,組織課堂小活動,篩選一些富有爭議、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文問題,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通過討論交流來展示自己,開拓學生寫作思路。比如在《描繪剪紙作品》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姥姥的剪紙》課文,鼓勵小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講述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課件展示剪紙作品,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和欣賞,看一看哪幅作品給你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借助于課堂談話的形式,幫助學生復習舊知,充分激發學生思維,明確表達的主題,便于圍繞主題展開想象、編寫故事。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要求小組成員相互溝通,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把故事連成整體,說給組內成員聽。新課改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需要幫助學生形成觀察事物的意識,重視個人感受,這樣才能確保寫作的個性化。課堂教學階段引導學生闡述個人見解,逐層遞進,讓學生的寫作素材更加豐富,以創造力和想象力為故事編寫打好基礎。
二、增強閱讀能力
結合語文教學任務角度而言,閱讀是學生知識內化的體現,寫作是學生對于知識的感悟和再次表達,語文閱讀是增強寫作水平、提升寫作技巧的有效手段。通過應用作文先導模式,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理想的閱讀習慣,積累更多素材,有效改善學生詞匯量過少這一缺陷,解決小學生作文創作難等問題。比如《書中的故事》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要求學生翻開課本,尋找故事。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故事,進行寫作歸納:(1)按照故事順序講解;(2)敘述人物時應該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寫啟示時不可以大段摘抄故事情節,注重感受與啟示,寫出個人感受;(4)推選優秀者在班級內講解自己選擇的故事,教師引導點評,側重于是否突出重點、是否完整、有條理、展開合理想象。學生匯報并且嘗試用一句話說出故事梗概,教師給予發言點評,引導學生匯報時注意概況,用一句話講清故事起因、經過和結果。學生自主尋找課本的故事,拓寬學生思路、激發學習熱情,鍛煉學生對于故事整體把握的能力,便于寫作時把情節寫完整。開展表達交流、活動體驗等活動對學生展開思維訓練,構建起更加健全的教學系統。
三、組織互動教學
由于作文先導式教學提倡將學生當做主體,采取合作、體驗以及探索等方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重視并且正確運用合作互動模式展開具體教學,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小學生,營造多變、靈活、輕松的學習環境。比如,《歲月如詩,父愛如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內交流關于父愛的生活事例,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提煉寫作要求(選素材、抓細節以及抒真情)。課堂提問學生,分享和爸爸相處中的事情。帶領學生總結描述爸爸伴你生活的難忘、有趣、感人的瞬間,選擇一個父愛伴你成長的片段書寫下來,回憶我們剛才交流的內容,抓住能打動人心的細節,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最后,課堂分享2~3篇學生作文片段,教師、學生從細節描寫與情感抒發等方面進行點評,全面分析學生作文是否加上了開頭、題目以及結尾,整體文章是否完整。在此基礎上,對比本節課程的寫作要求,提出針對性修改意見,根據師生的點評適當修改作文片段,從而形成一篇真情實感、內容完整的作文,充分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細節觀察等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采取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使其更加積極地參加作文寫作活動,從而營造出理想的學習氛圍,實現更多小學生寫作能力、語文水平的提升。教師正確使用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充分增強語文學習和探究能力,最終激發其對寫作、語文以及生活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馮麗芳.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嘗試[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5):5.
[2]鮑宗武.“作文先導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6):29-30.
[3]杜慶節,劉開普,王相寶.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7):18.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