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巖
摘要: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教學目標就是啟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學習的耐心,針對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建議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故事教學法。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把小故事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跟著故事情節積極思考問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常用的故事化教學法,就是結合課文內容選取一些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再把小故事穿插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故事化教學法和語文課本內容結合以后,不僅可以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還可以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坐得住”“聽得進”“記得牢”,從整體上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筆者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推進故事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引用故事來做開課導言
精彩的開課導言可以幫助教師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用小故事把課前導言精彩化,把課文內容用精煉的小故事展現出來,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課文的主旨。故事化教學法可以轉變學生對語文教學的印象,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語文,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課文主旨,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時,教師可通過講述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結合故事情節,自然而然地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針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情節,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為什么沒有和媽媽在一起?小蝌蚪是如何找媽媽的?教師通過故事化教學法,引出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讓學生學習蒲公英媽媽的“降落傘”、蒼耳媽媽的“鎧甲”,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奧秘,鼓勵學生親近大自然,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運用故事化教學法做開課導言,可以幫助教師在課程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專心致志地聽講,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中貫穿故事教學法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如果還是采取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一味地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很容易走神,降低課堂教學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戲劇化的故事情節,可以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刻畫主人公形象,深刻領會文章主旨,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可以提高語文學習質量。學生通過結合故事來學習課文,可以深入學習課文的表達手法,學會“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提升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從根本上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課文《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穿插小故事“赤壁之戰”,講述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曹操的故事,刻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然后再結合本課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刻畫諸葛亮神機妙算、有膽有識、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形象,讓學生準確理解“三國鼎立”的政治背景,引導學生學會復述課文內容,準確理解成語“草船借箭”的含義。建議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在講解有關歷史內容的課文時,結合故事化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故事情節讓學生感同身受,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三、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講故事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般把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強,培養的主要是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寫作能力,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培養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在課堂上穿插故事化教學,激發學生對故事化教學的興趣,帶領學生在課上課下多閱讀一些故事,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學生的閱讀課時,讓學生積累一些富有哲理的、積極向上的好故事,讓學生之間學會分享故事,交流學習的心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故事,掌握一些閱讀和寫作的技巧,并鼓勵學生自己寫一些小故事,在班級內進行分享,讓學生通過“讀”和“寫”,勇敢地表達自己,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故事化教學,無論對學生發展還是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筆者建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故事化教學法,把故事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鮮活生動的故事來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任何教學方式的創新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教師提高責任感,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識,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鐘惠萍.小學語文故事教學法的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2]劉松.故事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10).
誗編輯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