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力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改革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改革之前要求相比,新課改要求難度相對較高,不管是對于小學生還是教師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適時轉變自身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可保障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進程。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特別是對于小學低段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盡可能地依據當前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完成知識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具體學習內容,只有如此,才可保障當前情境創設有效性,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诖耍疚囊浴坝杏鄶档某ā苯虒W為例,就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情境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分析。
一、教學情境與數學學習的關系
(一)從數學學習模式來看
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教學效果遠優于符號化教學。學習情境、符號學習是當前較為常用的兩種學習方式。通過真實情境來實現知識學習就是情境學習,不然就是符號化學習。從心理角度來看,人類思維更偏向于情境,情境教學可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本質。
(二)從數學學習本質來看
情境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創設學習情境與構建知識框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練習。數學學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能力。教學情境與數學學習,可有效揭示當前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數學思維。
(三)從數學課程標準來看
情境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要求?!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練習,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作為出發點,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觀察與交流。
二、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情境的應用——以《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為例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就要簡單清楚地告訴學生這節課要學什么,學習這節課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等等。只有如此,學生才可以真正明白學習這節課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有余數的除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跟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知識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幫助,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比如:現在我們有12個蘋果,我們要分給十個小朋友,要怎么分呢?你有幾種分蘋果的辦法?”在問題問完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而后教師可以接著說:“這一課學完以后,你們就知道要怎么辦了,下次再遇到這些問題,你就可以直接告訴我要怎么辦了,這一節課的學習是不是特別有用?那你們一定要好好聽,以后老師還要求助你們呢!”通過此種設計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二)運用情境,發揮學生動手能力
新課改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將“聽”數學轉變為“做”數學。其實從本質上來看,數學學科本就是手腦心并用的學科,數學知識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依據當前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些操作性較強的應用情境,讓學生進行有實際效果的再次創造。仍然以“有余數的除法”為例,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學生在生活中較為熟悉的物體,如:木棒、積木等,并將其分發給學生。而后提出問題:“現在我們要用木棒擺放一個正方形,如果你有八根木棒,你可以擺幾個正方形?式子是怎么列的?”在學生列出8÷4=2的式子后,再次提出問題:“八個木棒可以擺出兩個正方形,那么如果九個木棒呢?十個呢?十一個、十二個呢?”這樣,讓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體驗到了“余數”這一概念。而后又讓學生進行猜想:“如果我們不擺放,我們來猜測,你們認為十三根、十四根、十五根又會出現什么結果?”在學生猜測完成后,要求學生觀察余數,為什么余數只能是1、2、3,不會出現4、5呢?在問題引導下,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因為一個正方形只會用到四根木棒,如果余數還夠4個的話,那么就可以整除了。而后教師整理余數概念得出:余數必須小于除數。此種教學方式,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完成了課堂教學引導,既激發了學生好奇心,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得出了數學結論,提升了課堂學習質量。
總之,情境教學對于小學低段數學教學而言,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問,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教學策略。我們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與學習,把握好課堂教學時機,將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進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基忠.小學數學課堂教材資源拓展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102.
[2]丁媛.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的結合[J].小學教學參考,2018(36):31-32.
[3]施建國.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3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