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歲旺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指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教師將班級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能夠促使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就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展開論述,旨在將小組合作學習科學地運用于數學課堂上,使之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教學模式,被小學教師廣泛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既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還能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那么,教師要如何將小組合作學習科學地運用到數學課堂上呢?
一、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高效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效的預習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生只有進行了高效的預習,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分析更多的問題,進而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而且學生只有進行了高效的預習,才能有所側重地展開學習活動。而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有些學生能結合教材以及教輔展開高效預習,但是有些學生仍是不明所以。在小組合作背景下,學生會互相分享、交流,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帶動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高效預習。
例如“小數乘整數”,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及算理。教師可以設計明確的導學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導學案展開自主思考與合作探討。導學案中,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然后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入新知。如小明要買三個風箏,每個風箏3.5元,總共需要多少錢?學生可以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學生們有可能會列出加法算式,3.5+3.5+3.5,學生有可能會列出乘法算式,
3.5×3。學生都會解決加法算式,但是學生在解決小數乘整數的乘法算式時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3.5元轉化成35角,進而總結出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分享出自己的解決策略,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可以從中受到影響和啟發。
課堂上,教師結合小組學生的預習情況,展開了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高。
二、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備課階段,教師會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然后在課堂上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活動。幾乎每一節課中,都會有需要學生花費較大時間和精力的重難點,教師不妨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對重難點的突破,讓小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解決數學問題后的成就感。
例如“解簡易方程”,這節課的重難點就是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總結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總結出解方程的步驟,第一步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讓方程左右兩邊同時加減一個數,第二步是化簡,緊接著就會計算出結果,最后是檢驗。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會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學生有疑惑的地方,也會得到及時的解答和幫助。這節課中還有一個重難點就是對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理解,學生同樣可以小組為單位,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分別講述自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小組合作背景下,學生的概念理解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均能得到提升。
三、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科目中涉及很多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學生必須要經過一定的練習,才能很好地對其加以靈活運用。傳統小學數學的課后練習,學生基本上就是進行題海戰術,常常是苦不堪言。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妨設計趣味性強、方式多樣化的課后習題,提升學生課后練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樂趣,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實質性提升。
例如學生在學習過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面積計算的實踐活動。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測量、計算家中某些物體的面積,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他們已經具備了測量技能,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將學習過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讓他們計算生活物品的實際面積。類似的還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表面積的計算,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選擇生活中的某一立體物品,展開測量和計算,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動手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數學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小組合作科學地運用于課前預習、課中重難點的突破以及課后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實質性提升。
參考文獻:
[1]何福娜.基于合作學習模式下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
[2]黃春雷.淺談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下思辨能力培養的內在機制[J].內蒙古教育,2015(3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