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全
摘 要: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大大提升,留守兒童的生活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之一。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都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對其做出指導策略值得引起足夠的思考。就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問題,分析主要困難,得出進行指導的幾項要點,并逐一研究論述。
關鍵詞:農牧區;雙語;留守兒童;指導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在農牧區生活的很多人為了提高家庭收入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選擇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尋求工作機會,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近年來,我國留守兒童的人數在不斷增加,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也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現狀
留守兒童就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
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照顧,加上農牧區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他們在學習進度和習慣養成方面都存在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這就要求其父母和社會各界給予關注和反思,做出有實際意義的舉措。
二、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問題
農牧區雙語小學的留守兒童普遍年齡偏小,并且缺少父母至少一方的照顧,生活中除了學校之外很難接觸到質量較高的教育環境,加之生活地點的特質,語言學習環境較差。在這樣的前提下,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主要具有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生活環境相對質量較低。留守兒童的家長之所以選擇外出務工主要原因在于對當前家庭收入狀況不滿意。因此,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條件并不富裕,物質相對匱乏。至少一方父母外出務工后,家中缺少青壯年勞動力,導致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收入來源相當被動,生活條件并不理想。
第二,缺少健康溫馨的親子環境。留守兒童多為家中老人撫養照顧或寄養在其他親屬的家庭中。小學階段的兒童無法在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只能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甚至書信的方式與父母交流。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培養健康溫馨的親子關系,長此以往,容易與父母產生隔閡,很多兒童甚至會怨恨自己的父母。
第三,語言學習環境不良。農牧區雙語教育的小學在學生在校期間采取雙語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普通話和地方語言。但留守兒童身邊通常缺少或沒有可以流利使用普通話的人,只要脫離學校和課堂就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因此,該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語言學習進展緩慢,接受能力差的問題。
第四,難以養成正確文明的生活習慣。不言而喻,只由老人或其他親屬照顧的留守兒童很難得到足夠體貼和周到的照顧,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他們只能自己適應和處理。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學習基本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因為缺乏教導和指引,很多留守兒童錯過了關鍵時期,容易形成不良或解決問題效率低下的生活習慣,不利于今后的成長和發展。
第五,心理狀態不佳。因為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易產生孤獨、失落的心理,遇到問題不愿意與人交流,不善于主動采取解決措施,因此性格上也容易內向、膽小。這一類問題在留守兒童當中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共性問題。
三、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學習與生活指導策略
在了解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并掌握了其主要問題之后,如何采取指導策略是我們應該重視和討論的問題,本文將結合留守兒童生活的特點,充分考慮實際條件,探討切實可行的指導策略。
首先,要積極學習國家相關政策,了解政策扶持。我國對于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重視,很多國家政策都對解決此類問題具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和扶持作用。應積極主動地學習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政策,及時了解有效的幫助扶持措施和途徑,第一時間幫助留守兒童。
其次,整合社會各級資源,聯絡關愛組織,切實提高留守兒童生活條件。隨著對于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的不斷關注和重視,社會上有很多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組織和有利資源。要改善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可以加大力度整合這些社會資源,聯系社會上的關愛組織,充分發揮他們的力量,讓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最后,要加強學校教育,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執教和管理班級時應多關注班級中的留守兒童,督導其努力學習,加強課余輔導,將課堂延伸到學校之外。同時多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多與學生交流,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及時發現學生生活中與心理上的問題并加以幫助和疏導。
留守兒童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農牧區雙語小學留守兒童因其生活地區和年齡特點有著獨具代表性的客觀現狀。我們應充分正視留守兒童學習與生活上的問題,積極做出指導策略。充分學習國家相關政策,整合社會資源并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幫助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1]應秋飛.淺析我國的雙語教學[J].文化教育研究,2003(6).
[2]梁艷菊.雙語教育[J].中國民族,2009(Z1).
課題號:WW[2017]GH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