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霞
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教育目標,將傳統教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較傳統教育模式,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增強學生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著重分析情感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意義,提出情感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與情感教育具有密切相連性,因小學語文教學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體現,故而,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推動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情感教育為導向,不僅要教學學生語文知識,還應該以正能量知識為引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進而實現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模式。
一、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意義
(一)塑造學生良好的情感、思想、道德品質
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步時期。在此教育階段,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然而,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較為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情感教育,使學生只能夠被動學習知識,導致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發展不佳。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的滲透,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性,塑造學生良好人格素養,進而促進學生情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
(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理念下,情感教育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核心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有助于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興趣,使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學好語文知識,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以情感教育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較為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使學生能快速融入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一同探究、思考、分析語文知識,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全面掌握,進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二、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
以情感教育為導向開展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差異性,以學生實際情況,結合語文知識,為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進而實現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滲透。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放低身段,融入學生群體中,根據學生發展需要,結合語文知識,為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活動,在活動中觀察和了解學生,全面掌握學生,進而為下一堂課的開展奠定基礎。教師以情感教育為導向,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有助于為學生開展因材施教教學模式,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例如:在學習《學習爬山虎的腳》中,教師要提前整合知識內容,明確語文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發展需要,結合語文知識為學生創設教學活動,并且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爬山虎生長過程,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爬山虎腳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去感悟生命,知曉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增強學生情感教育,讓學生敬畏生命,之后為學生提出教學問題,讓學生邊思考邊讀課文,從而使其知曉爬山虎的頑強,使學生受到爬山虎精神的感染,進而更好地熱愛生命。同時,教師為學生講解《爬山虎的腳》盡可能地將知識貼近于生活,讓學生知曉語文知識與生活相連性,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二)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的創設,有助于更好地感染學生,實現情感教育滲透,以景觸情,讓學生快速掌握語文知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創設,根據語文知識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進而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同時,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也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創新教師單一授課模式,進而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熱情。
例如:《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快速融入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出問題,采取一問一答模式,帶動學生情感,以此促進學生掌握課文內涵,明晰幸福的意義,之后教師為學生開展討論活動,以“生活中的幸福”為題目,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想象生活中的幸福,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平臺,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闡述自身想法,并且在小組成員思維的碰撞下,使學生有感而發,增強學生教學體驗,讓學生知曉幸福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幸福就在身邊,在人與人相處之中,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感悟運用紙筆記錄下來,使學生在寫作中有事可寫,增強學生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而實現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滲透。
綜上所述,增強學生情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進而才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成效。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的運用,提升學生道德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子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實踐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136,138.
[2]張群.情感教育點燃閱讀:淺談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名師在線,2018(22):21-2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