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摘 要:讀課外書和寫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閱讀課外書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寫作文奠定基礎,寫作文將自己的積累表現出來,學生閱讀的課外書越多,就更容易寫出好的文章,相比,那些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寫作文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并且寫出來的作文沒有內容。所以讀課外書對學生來說是尤為重要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對閱讀進行積累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課外書籍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就課外閱讀和習作的關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外閱讀;習作;關系;意義
一、拓展學生視野,為寫作奠定基礎
課外書與課本不同,課外書包含著大量的語文知識,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外書學習到很多在語文課上甚至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而寫作文就是讓學生把自己在課外書學到的或者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學習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如果學生閱讀的課外文章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表達的內容就越多,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內容就越豐富。寫作文不是幻想,也不是編造,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可以寫出有靈魂的文章,有靈魂、有內容的文章才會更吸引人。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每天的生活只是在學校度過,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那么作文內容又該如何豐富呢?所以,閱讀課外書是學生進行寫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通過閱讀課外書,學生可以了解很多事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在讀課外書的時候,可以了解一些沒有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將這些事情作為例子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自己的作文更有說服力。
通過閱讀課外書,可以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為寫作文收集材料,在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時候會對自己在課外書中看到的故事或者情節進行聯想,從而產生自己的見解。閱讀一本好的課外書還可以使學生形成健康的積極的性格,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以及創造性思想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寫作文的能力。
二、豐富學生寫作材料
語文和別的科目不同,語文的主要要求就是寫和讀。閱讀大量的課外書,可以提升學生的辨別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老師應該怎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在語文課上,老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讀課文,對于那些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獎勵和表揚,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在以后的閱讀中都會好好表現。時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當學生喜歡上閱讀課外書的時候,老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幾本好的課外書,并為學生設定閱讀任務,就是把自己在讀課外書的過程中,遇到的生詞記錄下來并且通過查詞典的方式對詞語進行解釋,這樣一來學生養成了積累的習慣,在寫作文的時候就能將自己的積累應用到作文中。
對于一些高年級的學生,雖然相比小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經驗和自己的想法見解了,但是寫作文對于他們來說,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開始害怕寫作文了,害怕寫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知寫什么,這就是學生平時沒有注重積累造成的結果,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還要讓學生多讀一些課外書,來豐富自己的見識,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只有把閱讀課外書當做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才會喜歡寫作文,才會有東西寫,在寫作文的時候就能把在某本書上看到的與之有關的句子寫進去,還可以適當地把句子內容進行轉變,使句子與自己的文章內容相符合。比如學生在寫與科技有關的作文時就可以想到自己讀的《航天科技》的這本書,就可以將課外書的內容寫進作文中。老師在平時的閱讀中,也要注意積累,可以把這些積累應用到語文課堂上,學生會把實際情況與積累相結合運用到寫作文中。
三、閱讀課外書可以豐富學生情感
大部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作文沒有內容,沒有情感,給讀者一種“干癟”的感受,這是因為學生不善于觀察,沒有將寫作融入實際生活中去。學生寫作文的思想感情應該來源于生活,只有真正的體驗過,才會使文章表達出感情真實。比如在讓學生寫關于“季節”的文章時,可以將學生帶領到課堂外,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季節。在讀課外書的過程中,學生在無形中就豐富了自己的情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讓學生閱讀大量的優秀的課外書,才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寫出好的文章。
四、閱讀課外書有利于學生生成寫作風格
通過每作文來看,每位學生的寫作風格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寫作風格是因為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的種類不同,喜歡看報刊的學生就喜歡用議論文陳述事件,他們的作文往往更加真實,而喜歡詩歌、散文的學生更注重對細節進行描寫,這些都是良好的寫作習慣。對于這種良好的寫作習慣需要老師正確適當地引導,使學生在寫作中找到自己擅長的寫作方法。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文對于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在日常學習中,多為學生推薦好的課外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寫作奠定基礎,使學生的作文質量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楊美.走進課外閱讀教學,引領學生習作教學[J].信息記錄材料,2016,17(6):70-71.
[2]馬金梅.為習作插上課外閱讀的“翅膀”[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1):116-117.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