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梅
【摘 要】本文論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實現價值引領的必備條件,“教師”和“咨詢師”雙重身份有利于價值引領實現,提出從課程教學、心理咨詢、心理活動及網絡平臺等途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引領?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40-03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關系到黨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近年來,黨和國家多次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和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中共教育部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確立了“堅持育人向導,突出價值引領”等基本原則;確立了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作為基本任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才能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協同效應、完成心理育人之本分、落實立德樹人之重任。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早期統稱為心理咨詢)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過程中,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而引進的教育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烙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不過,三十余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往專業化方向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似乎越來越獨立,越來越遠離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不但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這就意味著,各門課程都要承擔起育人的責任,各類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技能,還應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部分,更應該回歸本位,守好自己的那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從而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肩同行,相互配合,協同作戰。
(二)大學生心理困擾多源于價值觀念的沖突。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西方文化的快速傳播,人們的價值觀念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心理失調的根本原因,在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吸取并內化了大量外界環境強加給他的價值觀,并以這種價值觀來評判自我,而逐漸放棄自身所具有的評估過程,使得一些有益于個體成長的經驗被忽視或被扭曲,從而產生心理失調。合理情緒療法學派的艾利斯則認為,正是個體價值體系中的那些非理性觀念造成了自己的心理困擾,要解決心理問題就必須糾正其不合理的價值信念。國內的一些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如有人提出,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是維護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一位從事了近20年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近年來提出了“空心病”這個概念。認為其核心的問題就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是價值觀缺失所致的心理障礙。
雖然國內外心理學者的觀點,在價值觀念對個體心理問題的影響程度上存在差異,但無一例外都認為,個體所持有的價值觀念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事實上,很多實證研究也表明,個體心理健康水平與其價值觀呈正相關關系。在心理問題的背后,往往會發現價值取向模糊、價值評價偏差、價值認同失衡、價值觀念錯位等價值沖突的存在。個體價值觀問題會誘發心理問題,而心理困擾在無人疏導或不能自我調適時,也容易轉變為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可行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條件可行。一項較早期的調查顯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中,思政人員占55.4%、政工人員占32.7%,心理健康專職人員占20.8%。這說明,思政人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從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中,除了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也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思想政治輔導員。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都是一線學工人員,離學生最近,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因此通常要求是中共黨員來擔任。其次,大部分輔導員除了中共黨員這一政治素質條件外,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學歷背景。這樣的師資條件,使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可能。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教師和咨詢師雙重身份。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來說,首先是教師—— 通常承擔著心理健康課程或其他心理類課程的教學,以及相關的管理工作;其次才是咨詢師—— 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的心理咨詢師。而來訪者首先是學生—— 在課堂上學習心理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生;其次才是來訪者—— 帶著各種各樣問題前來咨詢的來訪者。這種既是師生關系又是咨訪關系的雙重關系,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符合心理咨詢的專業倫理,但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無法否認的普遍現象。而在實際工作中,恰恰是這種雙重關系的存在,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引領提供了有利條件。因為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其傳統意義上的權威性仍然還是存在的;并且,能夠主動前來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學生,對老師都抱有非常信任的心態。因此,在為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或輔導的過程中,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咨詢師,其言行舉止也會具有榜樣和示范的作用;無形中就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再加上有意識的引導,就使得價值引領得以實現。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融入課堂教學。跟其他科目類似,課堂教學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融入對學生的價值引領,首先要重視教材的選取。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魚龍混雜。比如有的教材在編寫上就很不嚴謹,一些重要的數據沒有標明出處,或者里面充斥著大量來路不明的心理測驗。這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不良的引導和示范。因此,在教材方面,一定要選擇權威的、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教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其次,是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可用的教學方法很多,除了傳統的講授法、案例法,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團體輔導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心理體驗;有機會暴露自己的價值觀,認識他人的價值觀,并產生各種各樣的價值碰撞,從而對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等價值觀念體系產生影響。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融入心理咨詢。一方面,國內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來自西方的心理咨詢,而“價值中立”是心理咨詢的一項倫理原則,它主張無條件地接納和尊重來訪者的價值觀念。由于東西方意識形態不同、傳統文化存在差異,價值中立原則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卻不能夠完全照搬。當我們面對學生來訪者時,要保持不評判、不批評、不強加的中立狀態,但還是需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巧去干預及引導來訪者的價值取向與信念;特別是面對那些因思想問題、價值問題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學生來訪者時,價值干預或引領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心理咨詢主張“來者不拒”但“去者不追”,在工作模式方面非常被動。這一點可以借鑒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適當地采取主動。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來說,雖然可能無法做到像思想政治工作那樣,一發現思想苗頭就去關心、幫助、糾正,但對心理問題學生主動加強人文關懷,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更是在價值引領方面,為學生作出了表率的體現。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融入課外心理活動和網絡平臺宣傳。課外心理活動和網絡平臺宣傳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既屬于心理育人,也屬于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的重要部分。黨中央和教育相關部門也十分重視這一部分的育人功能。早在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就指出,高校要充分發揮學校廣播、電視、校刊、校報、櫥窗、板報以及校園網絡等各種途徑,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要積極組織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日或宣傳周、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目前,各高校在每個學期基本上都會開展主題心理活動,特別是每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心理情景劇展演、心理素質拓展、主題心理征文、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豐富多彩。另外,由于互聯網的發達和便利,網絡平臺也深學生歡迎。QQ、微信、微博、校園心理網站等,都是學生樂于參與的線上平臺。課外活動和網絡平臺除了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在內容方面也可以盡可能地選擇那些積極正面、富含正能量、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此來實現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引領。特別是心理情景劇、心理素質拓展、團體心理輔導,這種互動性、體驗性很強的活動方式,最能激發學生心理能量,產生深刻的心理體驗,從而對其價值觀念產生巨大的影響。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涉世未深而思想活躍,其人格和思想價值觀念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和穩定。有調查發現,在大學階段,多數大學生會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并重塑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也只有將價值引領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90
[2]石國興.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0(2)
[3]徐凱文.時代“空心病”解讀[J].陜西教育:綜合,2016(11)
[4]曾屹丹.價值觀沖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5]鄭涌,馬建青,黃希庭.高校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關系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7)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