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梨華 邱萍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存在學生職業認同度不高、職業素養培養形式單一、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等問題,論述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拓寬人才培養視角,完善素養考核機制;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構建職業“第二課堂”,加強社會實踐。
【關鍵詞】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37-03
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高職院校開辦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建設需要的人才,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培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職業素養是每一個職業人都需要具備的素養,是每一個職業人都要遵守的職業準則。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包括養老專業知識和技能、良好的“仁愛”精神、為老年人服務的職業道德和服務理念等。由于該專業起步較晚,總的來說,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發展潛力較大。
一、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一)專業發展起步晚,學生職業認同度不高。從1999年長沙民政學院開辦我國第一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到現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從起步到發展也就20年的歷史。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該專業處于一個探索和逐漸發展的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對自己專業的定位不夠清晰、專業發展受政府養老政策及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制約,從政府到學校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系統培養的培養模式也還不成熟。同時,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缺乏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深層理解,存在片面認知的情況,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更為側重于高級護理員的職業定位,忽視了自身專業的發展潛力,對于專業的認同程度不高,職業存在感、歸屬感和榮譽感不強。
(二)學生職業意識弱,職業素養培養形式單一。由于專業發展起步晚,學生職業認同度不高,因此高職院校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高、主動學習意識薄弱、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等問題。一些學生的職業意識比較淡薄,對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沒有正確認識,對自己的能力水平缺乏認知,不注重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甚至部分學生對于自己是高職生的身份存在著一定的自卑心理,職業道德素質也有待提高。學校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式上過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學校的教育與社會實際的需求脫節,理論聯系實踐較少。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主要是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課堂教學,職業素養培養的軟環境不夠完善。
(三)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因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是新興專業,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很多是從其他專業如教育學、心理學、體育、數學、語文等轉過來,雖然對于這個專業有一定的興趣,但他們不僅缺乏系統完善的專業理論知識,也缺乏行業工作經歷和實踐鍛煉,他們無論是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經歷都不盡如人意,自我提升專業的路徑也比較少。而師資力量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要因素,正所謂“名師出高徒”,沒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就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因此師資力量薄弱、專業人才缺乏成為很多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過于傳統,考核機制不健全。“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載體,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具體教育實踐中,不少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沒有把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在培養方式上呈現過于傳統的特征。高職學生在自我職業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沒有能夠得到持續而有效的引導,一定程度上會對職業的認知存在一些欠缺,職業意識較弱,不利于以后融入社會,不能順利實現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全面轉變。另外,目前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都處于一個自我摸索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絕對專業權威的模式和體系,一些高職院校在考核機制上主要是采取比較傳統的考試方式,如理論考試就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的考核,實踐也是停留在比較表面、簡單的考核,比較機械、教條,缺乏個性化、靈活性強的考核方式,沒有辦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科學評價。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具有愛老護老的價值觀,以及老年護理、老年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理念,目前針對這樣的價值理念和職業素養無法進行量化考核,但這些因素直接決定學生是否能夠勝任未來的職業,能否秉承愛老護老的價值觀對待每一個需要關注的老年人。
(二)學生主體意識弱,忽視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也是職業素養培養的對象。教育是教和學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學生的成長也離不開教師的教育。這些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都處于一個比較劣勢的地位。學生對于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的意識不強,沒有辦法自覺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高職院校進行職業素養的培養會有一定的困難。確保兩個教育主體進行良性的互動,職業素養的培養才能達到預計的效果。不少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職業素養主要依靠每一個學期就業指導等課程進行培養,其他各個課程之間雖有職業素養內容,但沒有做好無縫對接,缺乏系統而全面的職業素養培養整體設計;而且對于學生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專業理論和技能上,忽視了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的深入把握,導致職業素養的培養收效甚差。當前社會出現的一些從業人員虐待老人等事件,其實也是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培養存在問題的表現。
(三)校園文化職業特色欠缺,預職業化程度低。總的來說,校園文化既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特色,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作為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應該在一般文化特征的基礎上融入職業院校的職業特點,包括學生未來職業的職業前途、職業特征、職業成就和職業素養等。職業院校雖然有不同的專業,但是專業和專業之間一樣具有共性和個性,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可以從共性逐漸滲透到小范圍的個性。現階段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職業特色不夠突出,校園文化呈現的活動主題雖然形式多樣,但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比較缺乏職業特色,共性多于個性,弱化了職業教育的專業性。特別在不少開設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對老年服務與管理的這一專業對應的職業氛圍的營造較為欠缺,從而導致學生的預職業化教育程度低。預職業化教育是一個促進認識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條件,能夠推動學生認識職業發展,形成職業素養。學生目前能夠比較直觀地接觸自己未來的就業領域和方向主要體現在見習和實習上,實際上的預職業化教育較少,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有一定的限制,學生沒有辦法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自己將來就業的領域的相關信息,如國家針對該專業制定的方針政策、取得的成就、從業人員的先進事跡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
三、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
(一)拓寬人才培養視角,完善素養考核機制。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高職院校是一個給社會輸送各類專業人才的地方。隨著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增加,人們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大。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主要是側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培養,因而需要拓寬人才培養視角,通過課堂教學、見習實習等形式培養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價值觀。學校應通過增進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溝通交流,在提升學生的養老項目服務技能的同時也培養學生愛老助老為老的職業服務意識。此外,逐漸完善對于學生的評價和考核機制,構建“1+X證書制度”,即在高職階段的學習既通過考核完成學歷教育,又完成考證教育,學歷教育專業教學過程與證書培訓過程統籌組織、同步實施,在學歷教育和考證教育內容中融入職業素養,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職業素養考核方式,及時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有效的引導與激勵。
(二)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鑒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高職院校可以從不同途徑來吸引高素質人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并在原有的師資基礎上提升師資的職業素養。秉承“走出去、引進來”的理念,大力培養師資隊伍。如學校“走出去”,加強校企、校院合作,與養老機構以及醫院與養老相關的科室合作;“引進來”,可以從醫院、養老院引進高素質的行業專家、能手擔任兼職教師,并可以積極引進老年服務與管理相關的優秀應屆畢業生,擔任專業對口的課程教學工作。同時,將已經從其他專業轉型擔任專業課的教師派駐到養老機構、醫院涉及養老的科室掛職學習或者前往高校培訓進修,提高自身職業素養,解決師資力量薄弱的瓶頸,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社會服務、項目開發能力等綜合素養。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培養是一個不斷循環再教育的過程,學生是職業素養培養的主體和對象,也是構成教育的最原始推動力。高職生的職業素養雖然較弱,但是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比較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可能發掘高職學生自我意識的力量,讓學生自發去思考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國家對于老年人群體生活的設想,而如何在老年人真正實現“六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應通過課上課下的引導不斷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同時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實現全方位的立體的學習,引導學生不斷認識自我,進行較為清晰的職業定位和價值認同,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同時,注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心設計富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特點的內容,通過墻報、易班新聞報道、主題班會、文明宿舍評比、歌詠舞蹈小品比賽等活動方式營造氛圍,宣傳國家養老方面的方針政策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養老產業的舉措、取得的成就,并積極宣傳職場榜樣,提升學生的預職業化教育程度,使學生較早進入準職業人狀態,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
(四)構建職業“第二課堂”,加強社會實踐。在大多數高職學校中,第一課堂指的是學生的專業等課程的授課,主要側重于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而“第二課堂”則是更多系列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現階段,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接觸得比較多的“第二課堂”是素養學分的各種形式的項目活動,如校內到夢空間青年大學習、雅課程的學習;校外則是組織學生參加在社區或者養老機構舉辦的重陽節等節日的相關系列主題活動,學生能夠接觸老人以及工作人員,與老人以及工作人員互動,通過社會實踐,拉近學生與老人之間的距離,深化學生對老人的尊重等職業觀念。“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活動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職業素養實踐,又可以把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踐中。“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學習的螺旋式上升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與養老相關的產業發展,這對培養養老產業人才的高職院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職業素養的高職人才的培養路徑是一個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面臨的新課題,需要從理論和現實層面不斷探索,通過實踐創建出有中國特色的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許慧清.養醫科女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探索和思考[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5(3)
[2]侯曉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3]林琳.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8(31)
[4]張廷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探討[J].科教論壇2011(35)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