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摘 要: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中最完美形式的代表,它是各種樂器組合中融洽關系的理想形式。雖然在這種組合中找不到交響曲的浩浩蕩蕩,歌劇舞劇的富麗堂皇,但這種體裁的音樂以精致抒情為本,并以營造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談與傾訴為己任。縱觀西方音樂的歷史長河發展,古典樂派無疑是弦樂四重奏發展的黃金時代,而海頓作為四重奏體裁的確立折為室內樂的發展建立了雛形。接下來筆者以海頓弦樂四重奏為主題,從歷史發展和音樂創作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分析。
關鍵詞:弦樂四重奏;歷史發展;音樂分析
一、海頓弦樂四重奏的創作
海頓的一生都在不停寫作,創作涉及面很廣,在海頓所有作品中,最精彩的還是交響樂和四重奏,他創立了交響樂和四重奏體裁,并在內容和形式上賦予這兩類體裁在當時最高的完美形式。是海頓在了解了各個樂器的獨奏性質后,經過不懈努力,確立了完全不同于大型管弦樂風格的清晰透明、細膩敏感的室內樂風格;也是他,使這一體裁由供人們消遣娛樂、提供背景式音樂表演的形式發展為表達作曲家強烈內心情感和深刻哲學思考的藝術形式,并且成為室內樂的主要演奏形式之一,為后世作曲家創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以典型的主調手法--旋律加伴奏的織體形式。在其弦樂四重奏的創作過程中,也經歷了主調與復調之間的徘徊。重奏形式原本使復調音樂的產物,在歷史發展的大潮中,復調的創作手法被認為是過時的、賣弄學問的手法,這就使重奏形式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能使這種形式繼續生存發展,前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但真正使弦樂四重奏獲得新生的作曲家還是海頓。而音樂風格的轉變,鮮明的體現在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創作變化中。海頓漫長的一生跨越了從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時期,并在音樂風格的轉變過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下面筆者根據音樂風格將海頓創作分為四個時期并對其進行簡單的論述。
二、海頓弦樂四重奏創作的搖籃期(1750-1761)
1750-1761這段時間是海頓生活上的轉折期。這個時期弦樂四重奏的創作包括OP.1(六首)和OP.2(四首)共十部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歸納海頓早期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特點:
(一)套曲結構
受洛可可風格和嬉游曲影響,此時的弦樂四重奏一般由五個樂章構成。分析這十首作品,在套曲結構方面有一個共同點--全部由五個樂章組成,其中八首作品的套曲結構樣式一樣的--中間是慢板樂章,兩邊是兩個小步舞曲,最外面是兩個快樂章。這樣的套曲結構還是明顯的嬉游曲結構,還不具備古典弦樂四重奏的套曲結構特征。
(二)曲式
這十部作品的曲式結構有奏鳴曲式、三部曲式、古二部曲式和變奏曲式。三部曲式主要運用于小步舞曲樂章;古二部曲式則出現在OP.1NO.1和OP.1NO.6的第三樂章中。
(三)織體
這時期的作品以主調織體為主,第一小提琴占主導地位,其他聲部為和聲伴奏,是一種簡單的旋律加和聲伴奏的主調織體,是復調音樂基礎上剛剛起步的主調音樂,并帶有舞曲組曲性質。
三、海頓弦樂四重奏創作的雛形期(1761-1780)
這時期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包括op.9(六首)op.17(六首)op.20(六首),共18首作品。這18首作品與第一時期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逐步擺脫了第一時期嬉游曲的影響,具備了弦樂四重奏的雛形。從這18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海頓在弦樂四重奏結構和織體方面的探索,它們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一)套曲結構
明確為四樂章,樂曲的規模和調性對比的范圍均有擴大。但小步舞曲還多處在第二樂章位置。
(二)曲式
奏鳴曲式的逐步形成和賦格的運用。
這時的奏鳴曲式還不成熟,表現在連接部長大而副題短小且性格不鮮明,展開部規模小,展開程度低,奏鳴曲式的三部行結構在比例上不均衡,主題材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展開,再現時主題被省略或不完全再現主題,同時還有使用古二部曲式的現象。
(三)織體
海頓將復調手法運用在主調上,特別是賦格的運用,顯示出海頓在弦樂四重奏織體方面所進行的大膽探索。復調技術的集中運用時這個時期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
四、海頓弦樂四重奏創作的成形期(1781-1790)
第三時期的作品包括:op.33(六首)op.42(一首)op.50(六首)op.54,55(各三首)op.64(六首)共計25首作品。此時的創作已基本成型,具備了古典弦樂四重奏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復調手法與主調織體的結合還顯生硬,所以這個時期的弦樂四重奏還不是成熟的弦樂四重奏,它們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一)套曲結構
固定為四樂章,首尾樂章多使用奏鳴曲式,小步舞曲從第二樂章向第三樂章過渡,樂章之間調性對比進一步擴大。
(二)曲式
集中在奏鳴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等結構形式上。奏鳴曲式開始采用主題分裂的展開方式,展開部規模擴大,逐漸形成均衡的三部性結構,到op.64表現出結構復雜化的傾向,但副題的性格還不鮮明,尤其是op.50更是以單主題奏鳴曲式為特征,這與當時資產階級處于上升時期,社會矛盾尚不尖銳有關。
(三)織體
四件樂器取得平等地位,復調手法運用于主調框架中,形成了主調風格的重奏形式。但這是的主、復結合還是一種簡單的結合,尚未形成有機結合。例如op.33 no.2第一樂章的展開部開始片段,海頓在這里采用主調和復調相結合的方式展開主題,主題材料分裂為更小的結構,這種方法稱為主復相結合的新手法。例如:
五、海頓弦樂四重奏創作的成熟期(1791-1803)
第四時期的作品包括op.71, op.74 ,op.76 ,op.77 ,op.103,共計15首。尤其是op.76的六首弦樂四重奏和op.77的兩手弦樂四重奏被公認為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頂峰之作。顯示出他成熟的風格,曲式運用更加自由,和聲上做了大膽的探索,對多聲部旋律的對位技巧做了最精細的探索和運用,使復調織體有機融入主調織體中,同時,四件樂器也更加獨立、更加默契的配合在一起。下面筆者以op.76,no.6為例:
(一)套曲結構--四樂章套曲結構定型,奏鳴曲式已經成熟。
這時期的弦樂四重奏,仍然采用四個樂章的套曲結構,有多首作品開頭都有一個短小的引子,它們多為幾個小節有時甚至是一個小節的和弦,其作用相當于早期歌劇序曲的作用,這種寫法可以是用于大型場合演奏的佐證。調性布局,打破了主屬調或關系調的對比格局,同時,小步舞曲的速度更快,除名稱外它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諧謔曲,這些特征顯示出主調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在這15首作品中,首尾樂章大多采用奏鳴曲式,個別的作品采用三部曲式或變奏曲式,這樣的安排,一方面表現出套曲結構已經固定下來,另一方面表現出海頓對曲式結構使用的靈活性。
(二)曲式
奏鳴曲式趨于成熟,副題性格鮮明,展開部占全曲25﹪左右,主題呈示后往往有所展開,因而造成連接部較長,此外,自由曲式和卡農使用,顯示出海頓在曲式運用方面的靈活多樣性。
(三)織體
織體方面,這時期主調與復調有機結合,具體表現在主題分裂出的動機在四個聲部之間形成復調模仿或對位織體,貫穿整個樂章,并與其他聲部構成模仿或對位,從而實現主復調高度結合。正如在OP.76N0.6第一樂章,三次變奏均是由主調+復調的織體構成,變奏一中作曲家運用了對位的復調手法,變奏二中采用對位和模仿的手法。
在變奏三中采用了賦格手法:
在第四樂章中,主題動機分裂成對位的創作手法:
六、總結
海頓為弦樂四重奏確立了典范,極大拓寬了這種體裁形式的藝術表現力,提升了這種體裁的藝術價值,使弦樂四重奏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支柱。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對情感的表達是有所克制的,這點正符合古典主義崇尚理性的理想。古典主義追求恒古不變的藝術形式和規律,在音樂中則體現為自由和秩序的結合。
參考文獻:
[1]蔡麟.論海頓音樂中的喜劇性--以海頓弦樂四重奏為例證[D].上海音樂學院.2004.
[2]薛睿濤.海頓弦樂四重奏的結構與織體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