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影
摘 要:創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創業必要且可能,探索大學生創業的新問題,破解大學生創業的新矛盾,全方位推進大學生創業服務,更好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互聯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大學生創業已經注入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內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渴求已經體現對經濟發展質量的期盼。就業問題已成為民生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創業作為特殊的就業形式,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已經把鼓勵創新創業做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引領促進就業的重要發展戰略。為此,各級政府部門已經從戰略高度,正視大學生創業的政治意義,直面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探索大學生創業的新問題,破解大學生創業的新矛盾,全方位推進大學生創業服務,更好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
一、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性
大學生創業是推動科技創新,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而高校畢業生是一個充滿智慧、活力和生機的群體,是實現個人價值,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生力軍。他們掌握著先進的專業知識,用“ 智慧換取資本”必然成為大學生創業的首選。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首次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賦予“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的重要地位[1]。2017年國務院進一步突出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學生們把“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
大學生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穩定就業的需要。截止2018年底,我國總人口逼近14億。雖然我國適齡勞動人口總數繼續降低,就業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但當下我國勞動人口總量仍然接近9億大關,就業人口總量仍達7.8億的驚人數字[2]。2018年我國畢業大學生人數達820萬,再刷歷史新高,如果加上中職畢業生和2017年畢業,而仍未就業的大學生,待就業大學生人數約1500萬,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3]。隨著近幾年我國大力推行供給側改革,去產能、調結構,任務重,壓力大,傳導到大學生就業上,結構性和轉型式失業開始逐漸顯現,大學生就業難度逐年加大。迫切需要拓寬大學生創業之路,進一步緩解就業壓力,以創業帶動就業,不斷增加就業崗位,維系社會穩定。
大學生創業是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要求。1999年國內大學開始擴招,當年大學招生數擴大了42%,1999-2005年間以25%的增長幅度遞增。受擴招政策影響,大學教育已從過去的“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百姓教育”。 2017年,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為2695.8萬,應屆大學畢業生795萬,普通本專科在校生748.6萬人,全國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人數將突破2億[4]。如果擴招來的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大眾教育”將成為淤塞不通的“堰塞湖”。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教育理念,將大學生由就職崗位的單一應聘者,轉變為就業崗位的提供者,方能更好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題,大學生創業因此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當前制約大學生創業的幾個因素
大學生創業意識不強。由于傳統觀念的制約、社會輿論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仍然僵化老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認為畢業生就業才是正道。個人片面認為到學校、到機關、到國企,到有編制的單位才算“正經”就業,創業只是走投無路的“亂折騰”,“瞎胡鬧”。部分大學生對創業心存顧慮,認為創業風險太大,部分大學生對創業政策不了解,個別地區和領域也缺少制度保障等各種原因,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學生求穩定的思想依舊積重難返,“鐵飯碗”意識仍然根深蒂固。
閱歷經驗匱乏。大學生剛出象牙塔,長時間未接觸社會,經驗、閱歷明顯不足,面對創業,常常松懈大意,盲目樂觀。一部分大學生一路順利,未遇到挫折失敗,對于隱患往往視而不見,當創業遭受風雨坎坷,或遇到困難和挫折,許多大學生就立刻陷入痛苦茫然,沮喪苦悶,甚至從此萎靡不振,創業的激情和興趣蕩然無存。
實踐能力欠缺。大學生雖然知識水平高,理論功底深,但終究未經創業歷練,經營管理維系、人際溝通水平、專業技術能力等都缺少社會磨礪,在創業時,很容易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此外,創業對于創業者個人來說,項目選擇、團隊組建、計劃編制和控制、資金和政策把握、溝通和心態調整等相關要求都很高,由于大學生對人員管理、社會交往、市場營銷等領域專業內容缺乏足夠的認識,很難短時勝任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位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所建樹。
創新能力不強。據相關調查,大學生創業從選項上看,多數還是走網上創業、做代理商、咨詢業和委托投資的老路子。從大學生創業領域看,大多數大學生創業,首選的也還是餐飲、服裝和培訓機構等廣泛常見的行業,這些行業的普遍特點是技術門檻低,科技含量少,市場競爭也相對激烈。此外,從大學生創業失敗案例可以看出,主要原因還是妄想“一招鮮,吃遍天”,缺乏創新思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創業不能從一而終,容易半途而廢。
資金短缺不足。有人做過統計,資金是制約大學生創業最大的難題,俗話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沒有資金,再好的創意,再有前途的領域,也終是夢幻泡影,鏡花水月。當下大學生創業資金往往來源于自己和家人的幫襯拼湊,雖然有政府相應基金幫扶,但由于其牽扯面相對復雜,其申請、立項、審批等政策繁復,一些大學生對此關注并不多,其對大學生創業幫助作用相對不太顯著。
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隨著當下互聯網、區域鏈、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的不斷飛速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簡政放權政策措施的深入推進實施,大學生創業在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靈活性的同時,也對已有的勞動,用工、就業、培訓、社保等政策和體制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系提出巨大挑戰,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已難以適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和新就業形態的發展變化。個別地區雖然制定優惠創業政策,但門檻設置較高,申請程序繁瑣,對大學生創業的保障作用不大。
三、政府部門助推大學生創業的幾點舉措
加強大學生創業培訓和相關宣傳。政府部門要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最主要措施就是大規模開展創業培訓,從思想認識、組織能力、創業方向、風險評估等方面進行培訓,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業的能力。因此,必須整合政府、大學機構、企業公司和社會培訓資源,集中優勢,強強聯合,全方位、多角度收集大學生創業培訓需求,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等平臺進行宣傳,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干事創業,在社會上積極宣傳大學生創業成功典型人物,形成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良好氛圍,并要持之以恒,引導形成良好社會創業、創新文化。要多組織大學生創業分析報告會等活動,剖析創業成敗典型案例,推薦潛力創業項目,傳授相關創業本領。要抓住“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區域鏈、大數據、5G技術等信息技術機遇,乘勢而上,培養造就更多的創業能力強、技術水平優、心理素質穩、溝通能力好的的大學生,從根本上,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支撐。
加強針對性投資融資和創業孵化。創業既然是經濟活動,沒有錢就是空想。要破解大學生創業融資難、孵化難的頑疾,僅僅依靠政府、企業、高校、大學生任何單獨一方單打獨斗都不是可取之策,應當由政府部門牽頭,在高等院校、相關企業、投資機構的支撐下,從方出資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為扶持大學生創業構建平臺和孵化器。同時,發揮政府機構政策驅動與協調功能,協調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貸款額度,從資金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扶持。政府應制定長期規劃,調度優勢資源,建設創業園區,進一步引入資金技術和專業配套設施設備,以政策導向吸引大學生創業企業優先進入孵化基地進行創業項目的孵化培育,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場地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建立起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大學生五位一體的融資孵化體系,充分釋放大學生創業潛能,實現大學生創業集群化發展。
加強專業性政策扶持和服務建設。良好的政策和服務是大學生創業的助推器。政府部門要加強政策扶持,為大學生在創業進程中的創業指導、行業介紹、創業培訓、資金扶持、孵化培育、失業救助等方面調整政策措施,從制度機制層面,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此外,還需要充分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大力建設和完善“互聯網+”、大數據和區域鏈下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立創業服務工作站,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配齊相關設備,利用多種媒體和媒介,向大學生宣傳創業相關政策制度。此外,還要完善稅收減免、貸款擔保、財政貼息補助等各種辦事流程和規章制度,建立起統一、協調執行力強、可持續的政策體系,從而暢通創業服務軟環境,更好完善大學生創業基礎性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姚鳳云,鄭郁,趙雅坦.大學生就業與創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11.
[2]每日經濟網.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R].http://www.mrjjxw.com/articles/2019-01-23/1294103.html.
[3]教備網.2018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R].http://www.ceiea.com/html/201806/201806261642573266.shtml.
[4]中國產業信息網.2018年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就業率最高的十大專業及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R].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4/62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