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君
摘 要:語文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深的認同感。文章從注重古詩詞的闡釋、注重漢字的闡釋、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閱讀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成長;傳播方式;文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122;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0-0051-01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這些內容的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也有益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一、注重古詩詞的闡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語文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也需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古詩詞的教學,讓語文課堂充滿文化氣息,讓學生從小就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通常讓學生進行背誦和記憶,但機械的背誦有時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這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所以,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除了讓學生記憶之外,還要為他們拓展相應的人文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李白的生平事跡、人文情懷以及廬山瀑布的雄偉景色,這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再如,傳統節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通過這首古詩來引入相關的教學內容,為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源、節日習俗等,讓其在學習中加深對重陽節的了解和認知。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
“詩言志、文載道”,古詩詞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文學修養。如在學習《石灰吟》時,學生不僅能夠學到不避千難萬險、勇于自我犧牲、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還能夠學到詩人托物言志、以物比人的寫作手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
二、注重漢字的闡釋,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漢字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有悠久的歷史,教師要重視漢字的教學,讓學生從優美的漢字中體會優秀的傳統文化。
青少年學生處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要從最基本的漢字開始學起。教師在漢字教學中能夠展現中華漢字之美,以此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漢字也是學生今后學習、閱讀的基礎。學生學好漢字不僅有助于今后各門學科的學習,還有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從造字上說有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等,這些造字方式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學生在學習漢字的時候,還要注重書寫的美觀大方,不斷練習運用工整的正楷字體進行書寫,有條件的還可以練習毛筆書法,這樣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自身的精神和氣質中,從而起到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進行漢字教學時,只依靠口頭傳授是不夠的,還需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象形字時,教師可以播放相應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漢字和相應物象的聯系,并領會其中的文化意蘊。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某個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看到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使用的楷體漢字的變化規律,從而更深入地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綿綿不斷。
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吸收優秀傳統文化
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傳授優秀傳統文化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還需要善于利用課外時間。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大量的文化積累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學習,例如閱讀蘊含哲理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這都是促進學生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其在課外時間也能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接受熏陶。
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歷史上仁人志士的道德品格修養,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向學生滲透這種精神品質,引導學生繼承優秀的傳統美德,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課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文化古跡游覽,讓其感受人文氣息以及時代精神;也可在名勝古跡中進行實地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體會歷史人物的精神。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播,不僅需要教師、學生的參與,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家庭、社會應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如家庭可籌備家庭文化日,學校可舉辦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節,社會可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教育平臺等。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意義深遠,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也有益于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不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張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的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8(08).
[2]溫小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實踐樣態與改進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3).
[3]韓雪屏.發掘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因素——兼談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建構[J].語文建設,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