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摘 要:當今大學生處于社會轉型和科技發展的關鍵時刻,面臨各種不定性的抉擇。加之互聯網科技下,大學生視野開闊,在其獲取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社交形式等方面發生了較大改變,消極信息對其身心均產生不良影響。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各種心理疾患。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文章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和實施措施三個方面,著重探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現狀及對策,期望能對現階段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一定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措施
在互聯網傳媒條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相對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多元的價值觀念交織,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較大影響。一方面面對復雜的價值觀念和現實社會,正處于心理認知迷茫階段的大學生更加無所適從,進而產生心理認知的困惑;另一方面互聯網復雜文化信息下,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各種信息,而不能對信息進行有效甄別或思考,受其影響后,心理方面可能有偏頗,對大學生發展不利。其次,現代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更多問題,如教師隊伍素質偏低、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滯后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誠懇相待、實事求是的原則
心理咨詢師或輔導老師與來訪者應該本著誠懇相待、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針對大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個人、甚至對社會不滿言行、觀點和態度,應結合專業知識認真分析,與學生共同商討可行性的輔導計劃,有必要時,可與學生家長及學生所在學院的書記、輔導員或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等人員進行溝通了解,及時調查個體出現問題的真相,引導學生在遇到困境時如何正確的面對和自我調節,但期間要做好相關保密措施。
2.“以人為本” 個體與整體相結合的服務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應本著以人為本,從服務出發的原則。心理輔導老師要了解和把握學生們的共同需要,充分考慮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立足于日常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中,教育活動的基本設施、實施計劃和組織方式等要符合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和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大學生們擁有不同的個性、社會背景、家庭成長環境以及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合適、真實地展示出來,而不是要消除特點與差異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且重視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學生主體性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而成長和發展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大學生為主體和出發點,要從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實際需求出發,要以大學生遇到的困境為基準,以達到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和促進大學生的自知、自覺和自助,決不能采取強制性手段。此外,主體性原則,在發揮了大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還滿足了大學生追求獨立的需求。
4.信任與保密的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輔導老師本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大學生們才能建立起對輔導老師信任的心理基礎,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名譽權和隱私權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就要求輔導老師在進行輔導時,有責任和義務保守學生的個人情況,特別是涉及隱私和缺陷等方面。反之,將會對咨詢個體帶來心理傷害或造成嚴重后果。
二、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自卑自負與失落心理
由于高職層次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較差,學習各方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夠,經常會出現迷茫與厭學情緒。加之,目前社會整體現狀仍然對于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的認可度并不太高,家長們大都對孩子要求并不高。各種因素均導致學生不能強烈的感受到大學生活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存在,缺乏自我身份認同,易產生自卑與失落情緒。
2.焦慮、迷茫心理
以我校為例,據了解,大多數學生來自教育資源貧瘠的偏遠地方,多為低收入家庭或是貧困家庭學生,同時又抱有強烈的改變命運和自我改變的期許,但往往由于其理論基礎過差,或自我認識不夠,或是專業課程知識過難,現實效果達不到心中的預期效果,導致他們容易變得焦慮、迷茫,最后形成厭學、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甚至無所適從的心態。
3.孤獨心理
高職學生多為當年高中時成績較差的學生,或從初高中階段沒有持續性在校完整接受文化課程的學習或當年的邊緣化學生,慢慢地他們養成了慵懶、不喜歡與他人主動交流的習慣。并通過教師、家長及周邊人對自己長期的說法或看法中自我放棄,來到大學較為開放的環境中,反而讓他們手足無措,不懂如何與人交往,許多學生只跟寢室里的一兩個學生交流,個人學生因為室友關系會出現矛盾不知如何調節,有些學生甚至只是自己對著手機或是電腦來度過大學三年。他們雖然生活在集體中,但卻會感到孤獨。
三、當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措施
1.校園文化的建設
特色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身心的陶冶是其他教育形式無法代替的。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釋放學生的不良情緒,也可以凈化心靈、育養人品。校園是學習、生活的場所,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并營造適合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環境。一方面,高等院校在環境的塑造方面應結合美學和心理學,精心設計和改造校園,保持優美、愜意、寧靜和高雅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高校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具有校園自己的特色文化,耳濡目染,達到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