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自力
【摘 要】教師要不斷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主動性地位和主干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內涵,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這樣才能更好地貫徹和落實新教材的實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五精五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78-01
初中《道德與法治》響應和貫徹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強化了中學的法制教育,將依法治國理念根植于中學生的教育之中,有力地促進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那么,今天的統編新教材,如何做到“五精五立”呢?
一、精準理解教材特點,立足教材價值方向
作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必須正確理解新教材的特點,才能把握好教材的教育精髓。其特點有突出背景,強調本質,注重應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親和力”。教材加強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系,突出教科書的聯系性;體現政治學科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反映政治學科在其它科學和文化進步中的作用。其次,教師需要明確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價值方向和教育基調。同樣的學習內容,新教材在思想立意和價值引導上多有新的設計,比如“七下”定位于青春生命成長,關于悅納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內容,就不局限于應對生理現象的煩惱,需要看到生命正能量的表達,教師教學要關注并放大生理變化帶來的青春活力。因此,“價值”,即強調教材應有價值引領,明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二、精準體現“立德樹人”,立足學生“三觀”教育
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并將之貫穿始終。以七年級上冊為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無不滲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間。在“少年有夢”中,將少年的夢想和中國夢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愛國情感和愛國主義教育;“感受生命的意義”,從敬業的角度引導學生感悟平凡中閃耀的偉大;“網上交友新時空”則隱含著誠信及其復雜性的探討;同伴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生命之間都從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實友善這一價值觀教育……教材在黨和國家的要求與青少年生命成長之間找到聯結與契合,讓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領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教材按照落實、落細、落小的原則,顯隱結合、由近及遠、漸次展開,從而使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管是從微觀和宏觀的層面上講,都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三觀”教育本質。
三、精準教材活動欄目,立足學生“德育”升華
教材中欄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構成了主要框架,以“材料垣問題”或者“活動垣要求”的形式呈現,其中“運用你的經驗”作為導入活動,可激發學生探究和學習的興趣;“拓展空間”則作為一框的結束,是課堂學習的拓展延伸;“探究與分享”是教材活動的主體形式,在呈現材料后進行提問或者提出活動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分享、探討、碰撞。正文在相互對話的基礎上對觀點進行提煉,進行價值觀正面引導。教材的正文在表達上言簡意賅,平和但有力量,體現討論與對話的姿態;同時正文又是教學的支架,體現了編寫的立意,對同一主題不斷深入,有開放性和思想張力,有價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同時又有適當留白,給教師以教學的空間。第二類具有輔助教學性質,分為“閱讀感悟”“相關鏈接”“方法與技能”,是教學的支持性資源,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者提出要求將之改造成課堂活動,也可由學生自主閱讀或教師根據需要進行講解。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直面學生的困惑甚至是質疑,將沖突、碰撞視為值得展開探討與對話的重要議題,以及提升學生思想認識和品德修養的重要契機,引導學生思考、辯理和體驗、感悟。
四、精準教材立意宗旨,立足學生學習過程
道德與法治課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不強調各自學科本身的嚴密邏輯與自成體系,不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更加重視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服務,重視運用知識來感受、解釋、理解社會現象、生活經驗,處理和解決生活和生命成長中的困惑與問題,引領學生精神成長。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探討“行己有恥”一目時,教材先從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發,揭示“青春的我們,樂于實踐,敢于嘗試,希望證明自己”,然后引導學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著肆意放縱,總有一些基本規則不能違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幫助他們樹立底線意識,不違背道德和法律,將心理、道德、法律有 機融合在一起。此外,道德與法治的綜合性要求我們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將知識學習與行動能力以及情感態度進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識傳遞性的學習,通過精心設計的材料和問題, 激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話題,改變了以往簡單告知的方式,用問題創設了交流與對話的空間,讓學生的問題得以呈現,思維得以展開,情感得以表達,從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長。
五、精準設計知識結構,立足師生對話平臺
1.教師要創新性設計好知識脈搏,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教材承認并尊重學生個體化的生活經驗,并暗含經驗表達、分享、交流、碰撞等線索,能否讓學生真實表達,將直接影響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與能力。如何讓學生愿意說真心話?需要教師真正將教學的關注點從教材內容轉向每一位活潑潑的學生。從備課開始,真正關注學生個體化的經驗;在課堂教學中,跳出預設的教學環節,更多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營造安全、開放、尊重、相互傾聽的課堂氛圍。
2.教師需要有隨機應變的表達和應對能力。
教材直面學生在生活中的困惑、矛盾與沖突,學生的真實表達往往給教學帶來挑戰,教師如何接應與引導?教師需要有與學生共同探索的開放意識與心態,對問題求解的興趣會弱化被挑戰的恐懼;這時,教師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讓教師不便于處在尷尬的狀態,相反學生會覺得老師很是自己崇拜和值得尊敬。首先,教師需要學會與自己對話,傾聽內在的聲音,擴大課堂對話的領域和空間。其次,教師要營造相互傾聽和言說的氛圍。需要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它不僅表現為提問與回答,還表現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師生對話的前提是雙方的互信,當教師習慣于“扮演”一個權威的角色,學生就會與教師產生距離,而教師平等、接納的態度,會讓學生更樂于敞開自己,不需要迎合,也不需要掩飾和偽裝。學生的信任不能靠強求得到,教師只有展示真實的自己,真正走近學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