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閱讀改變人生,閱讀充實生活,閱讀提高修養。從古到今,偉大的人物無一不是經過閱讀改變自我的。閱讀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小學生明白事理的主要渠道,可見,閱讀的重要性。為此,本文著重探究小學高年級拓展課外閱讀的意義,以求對閱讀的重要性引起共鳴。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拓展課外閱讀;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09-01
前言
許多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但如何有效地讀,并不十分明確。如有的只憑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收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要進行方法指導,使他們讀得更有效。而閱讀方法的指導寓于課堂閱讀教學之中,以教材為依托,向學生展示科學的閱讀方法,把“教材”變為“學材”。強化幾種基本的訓練: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批注法等。然后放手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讀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閱讀,養成良好的學習心理,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一、小學高年級拓展課外閱讀的意義
1.閱讀使小學生的人生更加充實。
讀書可以充實自己,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正如古人所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帶可以帶給我們任何想得到的東西。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閱讀可以增長人的見識和氣度。帶領人們走向成功,不能說讀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大用處的人都是讀過書的,清末時期的孫中山先生就是通過讀書走出了中國,了解到國家的危難,毅然投入推翻封建束縛的運動中,改變的中華民族的命運,由此可以看出讀書的力量是多么強大。魯迅也是讀了很多書才了解到人們思想的匱乏,棄醫從文用筆桿子拯救人民與水火之中。和此相同的例子很多很多,由此可見教育可以強國,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很多人的命運。小學生加強閱讀勢在必行,是小學生充實自我的重要途徑。
2.閱讀有利于小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有不斷的努力,世間本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不斷奮斗才能離我們的目標更加的近,人人都會讀書但是不是人人都是博士,人人都搞科研,要想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只有比別人更加的努力。讀名人的傳記有利于小學生對偉大人物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產生深刻反思和人生規劃,從而為今后的人生理想的樹立奠定了基礎。
3.閱讀有利于小學生深入了解倫理。
沒有倫理道德的世界就會像動物界一樣,無法進行正常有序的生活。倫理道德也是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的保證。在中學階段,我們應教會雪花是呢過遵守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做人準則和待人之道。可以分三個方面進行教育:一是教學生學會尊老愛幼,積極倡導和諧家庭;二是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做人道理的書籍,開展閱讀活動;三是教學生學會處世之道,以禮待人,真誠無妄。另外,還應在課堂中滲透一些關于做事的準則,讓學生學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從公共利益出發,樹立為社會而不斷貢獻個人力量的意識。
4.閱讀讓小學生找到人生的標桿。
什么樣的人有資格成為我們人生的標桿呢?可以是那些古今中外交口稱贊的智者賢人,也可以是一些你欽佩或者感興趣的人。那么怎樣才能向我們心儀的榜樣學習呢?閱讀他們的著作無疑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法。就像一位朋友分享的那樣,他曾經閱讀了一本書,名叫《怎樣做一個有趣的人》,深有感觸,并且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有趣的人。認為做一個有趣的人,人生才真正有了意義。這就是一本好書的力量,一本好書能讓人如逢知己,窺見生命的意義。作者在書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了自己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當讀者能與之共鳴,這種理想的人格便自然成為了讀者學習和參照的榜樣。不同的作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不同。讀不同的書,感悟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應多讀書,讀好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終明白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小學生人生標桿的樹立為小學生的不斷超越自我指明了方向,而人生標桿的樹立則來源于閱讀。
5.閱讀使小學生道德修養得到提高。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曾說過:孝是教育產生的基礎。這說明道德是教育的根基。國家教育方針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這說明道德與修養是教育的歸宿。總而言之,提高中學生的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不僅是教育方針的要求,也是教育根基的體現。如果把中學生比作一棵樹,那么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便是滋養這棵樹的土地和養分,失去和養分的樹即便得到充足的陽光,最終也不會長成棟梁。這就形象地說明:沒有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的教育是失敗,也許分數能在一時內起作用,但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會對學生影響一輩子。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遠的人不是考高分的人,而是有修養的人。
6.閱讀使小學生情感更具人性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因小事而引起的校園暴力事件是青少年心胸狹窄的體現。記不住父母生日是感恩之心的缺失。作為中學生的語文老師,當我們講到朱自清的《背影》和冰心的《紙船——致母親》時,有意識地讓學生為孝敬父母許下一生的心愿或去了解父母的生日與艱辛,我想這或多或少會對中學生感恩之心的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我們講到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時,教學生珍惜友誼,敬愛他人,或許學生的心胸會更寬闊些,每個學期舉辦幾次愛心活動或公益活動,也多多少少會激發學生的奉獻之心。沒有感恩、寬容和奉獻的世界比沙漠還冰冷。閱讀使得小學生由無知走向人性化,使得小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
二、結束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語言的學習課,更是一門對中華民族了解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倡導“弘揚民族優秀傳統,培育熱愛祖國山河之有德青年”的育人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也是一門文化課,一門修身課。作為中國的青少年,理應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治國平天下,才能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顯得彬彬有禮。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也在強調育人工程的任重道遠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只有不斷培育中學生的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才能不斷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人文修養與道德修養的提倡也是實現偉大中國夢——復興中華的根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引導學生閱讀描寫英雄人物的生活與戰斗的書籍,對兒童和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少年兒童只有讀了這些書,才能掌握做人的標準,并用這個標準來比較和衡量自己,回答“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而生活”這一類問題;也只有當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確定了要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的時候,他才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本文系2018年度《農村小學高年級拓寬課外閱讀渠道的有效性研究》(fgjy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