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文
摘要:文章將專家明星化定義為學者通過媒體面向大眾傳播專業知識從而獲得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從傳媒行業、專家學者、大眾等三個角度闡述如何使專家明星化更好地承擔起傳播文化的功能。
關鍵詞:專家明星化;傳統文化;媒體
討論專家明星化的取向是否真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專家明星化、什么是學術明星。
《漢語大詞典》將“明星”解釋為有名的演員或運動員,費斯克將明星界定為“由于在銀幕與其他媒介上的公開表演而出名,并且被視為各種文化群體之內與之間重要象征的個體”。“專家”一詞指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特別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
所以,我們可以將學術明星定義為在大眾傳媒上曝光率較高,獲得較大范圍公眾關注的專家學者。專家明星化也就是指的學者通過媒體面向大眾傳播專業知識,從而獲得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的過程。
縱觀參與《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的專家學者,他們都來自國內知名高校,且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存在即合理”,專家明星化的現象既然能出現在這個時代,就證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專家明星化在西方早有先例。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羅素就接受媒體的邀請做通俗哲學演講。《與哲學家們交談》該節目邀請思想文化大家以簡潔通俗的語言向公眾講解馬爾庫塞、海德格爾等等。直至今日,該節目推出的《思想家》一書,仍影響著西方民眾。
在當今中國社會,大眾文化庸俗、淺薄,娛樂化現象嚴重,歌星、影星的私生活,成了多數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文化類節目的熱播以及專家明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娛樂化的傾向。我國現在強調“文化自信”,如果連本國國民都不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那么又何來的文化自信。正是這種需求,傳統文化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龔書鐸先生認為“學術一方面需要提高,一方面也需要普及,學術如果不走向大眾是很難的”。恰巧是這些“學術明星”承擔起了學術普及的責任。他們依靠通俗化的講解和其個人魅力,吸引更多的觀眾了解并關注傳統文化。
我們必須承認專家明星化現象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首先,學術明星的出現給更多普通人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因為知識水平的差異和學習條件限制,更多人缺乏獨立去閱讀艱深晦澀的古典文獻的能力,更不用說分析其中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學術明星通俗化的講解便于大眾對傳統文化建立起一個認知框架,這有助于讀者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且給讀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基礎。其次,學術明星的出現引起了大眾對于傳統文化的廣泛關注,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果沒有這些專家的講授,大部分人對于經典的文學作品以及歷史事件只有一個淺薄的概念甚至是完全沒有了解。他們的講述,引發了公眾的求知欲,相關文學作品銷量的增長也說明了這一點。依據閻崇年講稿改編《正說清朝十二帝王》、于丹《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等書都取得了驚人的銷售量。書店里與之相關的歷史類、文化類書籍也銷售火爆,包括學術界評價甚高的李亞平的《帝國政界往事》、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等再度受到讀者青睞。
但專家明星化在中國作為一個興起不久的現象,難免會存在一些弊病。如何使學術明星更好地承擔起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第一,媒體要有從業道德以及對文化的尊重,嚴格把控節目質量,堅守正確的文化導向。文化類節目的熱播,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走向臺前。《百家講壇》的爆紅,帶起了創辦文化類節目狂潮,電視臺盲目跟風導致節目質量良莠不齊,專家的水平更是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專家是“磚家”。此外,有的媒體為了博眼球不擇手段,使得節目呈現出庸俗化、娛樂化的傾向。這些都是媒體行業需要進行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第二,專家傳播傳統文化、普及學術時,一定要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和道德底線,警惕文化傳播的低級趣味和專家商業化。正如龔書鐸先生所說“學術普及也應該以扎實的研究功底為依托,不要把它當作與學術無關的事。被普及的東西本身如果完全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了普及的必要”。學者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傳播的文化、學術一定要是嚴謹的。我并不反對學者對問題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這種自己的見解可以跟觀眾、讀者分享,但還是應該以學術界形成明確共識的觀點為主,若存在爭議最好也能加以說明,不求面面俱到,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學者在面對大眾傳播文化時不可避免地需要將高深的知識通俗化、簡單化。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更不等于媚俗化。學者可以運用民眾喜歡的方式進行文化推廣,像易中天那樣用時髦的語言講解也未嘗不可,但是學者絕對不能背棄自己的學術道德,沒有依據地胡說八道制造低級趣味取悅部分觀眾。對于專家學者而言,更需要有清醒的頭腦,專家明星化不僅給學者帶來了名氣、影響力,也給學者帶來了商業價值。僅僅是專家明星化對于文化傳播是利大于弊的。但如果專家商業化,那么對于文化傳播無疑弊大于利了。商業化的專家汲汲于名利,忙于簽售、走穴,忽略了本職工作,甚至為了金錢地位誤導大眾,這都是絕對不可取的。專家學者如果因為文化普及而影響到了學術研究無疑是喧賓奪主了。
第三,作為觀眾和讀者,需要有求知、求真的精神。在關注專家學者的講解,了解他們的觀點的同時,觀眾要學會自己思考、自己拓展知識,而不是盲目崇拜學者。許多“教授粉絲”——乙醚”(易中天的擁戴者)、“魚丸”(于丹的擁戴者)的出現使得學者文化傳播的性質產生改變,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像追逐演藝明星那樣去追專家學者,則是一個更大的錯誤。我們需要認識到演藝明星和學術明星盡管有相似點,但是學者和一般的明星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學者的工作性質決定他們不需要這種打擾,安靜的環境更有利于開展學術研究。此外,觀眾也要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欣賞水平,這樣才能助推文化的傳播,以及反作用于專家探究文化的深度。
當然,社會需要專家學者進行文化的普及,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學者都必須參與到普及工作中來。只要有一部分學者愿意為此而付出精力和努力,就足以承擔起文化的推廣。
總而言之,我認為專家明星化對于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而言,是利大于弊的。盡管,專家明星化仍存在很多爭議,依然有一些弊病。但畢竟專家明星化現象是一個伴隨傳媒行業發展而產生的新生產物,存在一些弊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相信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人民的文化水平、審美趣味的日益提高等種種有利因素,專家明星化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的積極意義在未來會更加得到凸顯。
參考文獻:
[1]王倩.學術普及,學術的策二類姿態?[J].中國圖書評論,2005(12):9-14.
[2]楊雪梅.越來越多的教授在媒體露面,越來越多的講壇在造就“明星”學者為什么這樣紅?[N].人民日報,2006-12-26(11).
[3]張俊.文壇風景“學術明星”作用[N].中國文化日報,2007-3-6(6).
[4]吳學安.“學者明星化”與“娛樂至死”[J].雜文選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