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雋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束之高閣的,它們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也必然需要在群眾生活實踐中傳承。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樹立文化自信,就是要鼓勵更多的人以傳統文化為榮,自覺接受、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在新時期,如何讓更大范圍內的群眾文化建設自覺成為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僅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嘗試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相互關系出發,探討如何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基礎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傳承發展
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就特別注重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不可否認的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的群眾意識、傳承能力、傳承創新等都還沒有形成厚重的土壤,群眾文化普遍存在著參與面不廣、內容形式單一、與時俱進不足等特點。如果想發動群眾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必須把群眾文化的發展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視野中來,不僅是群眾文化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群眾基礎。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的關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群眾文化這個“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實踐中的支持。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生活實踐的一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藝術以鮮明的民族特點面向世界,深深根植于華夏沃土。以二十四節氣為例,這是民眾在經過長期生活觀察和體驗總結出來的,用以指導民眾日常生活,也正是有了民眾對于二十四節氣的熟悉認知和廣泛應用,才使得二十四節氣至今仍在民眾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民眾內心形成了一種文化自覺,“活”在了廣大群眾的生命中。再比如傳統節假日、廟會、婚喪嫁娶等,與幾乎與每一個家庭都有關系,而且是群眾日常生活都能接觸到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如同民眾日常實踐生長出來的果實,果實的茂盛離不開土壤的滋潤,而土壤的肥沃會更加促進果實的繁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群眾文化建設質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需要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對于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新高度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近幾十年來,我國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存在著差強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和滅絕。這其中包括了社會結構轉型、就業方式轉變、產業加劇分化等原因,特別是青少年多接觸甚至沉迷于電子產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重視、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有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不能開闊其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眾實踐的結晶,在特定時期內具有引領群眾生活的作用,得到民眾的熱情擁護。也正是有了民眾的這份熱情,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就必然得到群眾的支持,群眾的這種自覺傳承就構成了一種積極的民眾文化,民眾文化也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促進民眾文化的繁榮。比如春節,在經歷世世代代的傳承后依然是民眾認知中的最重要的節日,也正是有了這個節日,讓民眾內心對父母親情、對故鄉的眷戀情、對未來的寄托等進行固化,促進民眾文化的保持和發揚。
二、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的民眾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束之高閣脫離群眾。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文化資源的國家,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不高,甚至讓群眾“聞所未聞”,屬于民眾認知的“偏門”。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接觸與群眾“不親密”。比如,京劇的傳承,對于老一輩的民眾來說還尚可接受,但對于青少年來說,不感興趣、不愿接觸成為較為普遍的心理,或者有的民眾認為京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對京劇敬而遠之,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都極為不利。此外,少數民族或偏遠地區傳統文化的認知范圍僅限于少于民族本身,對于該民族文化沒有進行充分的挖掘和保護,以至于部分民族文化、習俗處于瀕臨消失的境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形式沒有貼合群眾。目前,有的地方的傳統文化發掘、保護工作做得不錯,但對于其宣傳、擴大民眾認知仍存在較為局限的行為和思想。比如,部分歷史文化名城在保護傳統文化時將文化“藏”于博物館、放在電子設備里,不讓它們出來“曬曬太陽”,民眾不能日常接觸,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傳統文化與群眾生活的脫離,導致對傳統文化有興趣、傳承人才的培養方面不明顯。社會媒體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也較少,大部分資源放在娛樂、社會新聞上,沒有制作出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文化節目,輿論引導作用不足。學校教育方面,設計傳統文化的部分較少,從小對學生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引導教育不足,使得學生沒有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良好興趣,從而缺乏良好的傳承基礎。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缺乏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本就不是政府、專家就能完成的,需要廣大群眾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增加傳統文化傳承的理解和群眾基礎。當前,部分地方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制定脫離群眾,“關上門研究對策”的習慣使得傳承機制不符合群眾需求,同時也不受到民眾的歡迎,以至于出現了“上有政策下不知”或“上有政策下不行”的現象,歸根結底就是在制度制定時沒有能結合民眾的智慧來進行完善和宣傳。一方面群眾不能理解這些制度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另外一方面因不符合其需求而不容易執行,導致制度“最后落在文件上”,沒能起到調動廣大民眾積極性的作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了不良的影響。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的民眾文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要提高意識,保護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做好傳承和創新工作。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首先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擴展和完善群眾文化的建設范圍和基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極其豐富和悠久的文化資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這樣那樣的諸多原因,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比如春節、端午節等重大節日不因時間而消逝,原因就在于廣大群眾的傳承和發展。為此,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比如充分挖掘被忽視的或是不被重視的傳統文化資源,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民間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奠定制度保障。其次,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主動“走向”群眾,換發群眾文化的活力。比如,熱播節目《國家寶藏》,通過歷史訴說的方式將“高高在上”的歷史文化傳統傳遞給民眾,引起了廣泛的熱潮。我們可以舉辦專題活動,比如專題節目、公共展示、專題講座、體驗活動等,技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又能通過群眾普及性較強的多樣性活動,使得更多的人欣賞、參與其中,讓優秀的傳統根植于民眾之中以更好地繼承、發揚下去。
(二)要搭建平臺,加上民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傳承和發展的基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需要搭建文化傳承的平臺,完善文化發展的基礎設施,包括修建傳統民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景點、“互聯網+”網絡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群眾文化傳承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利于民眾體驗的方式方法。比如要想體驗古代的禮儀文化,可以在一個古城區內對古人的日常工作、生活進行體驗,還原古代人的真實場景,民眾可以欣賞雜耍、舞獅、蹴鞠等表演,還可以看到糖人、剪紙、泥人等傳統工藝,還可以看到大型祭祀、科舉、婚嫁等禮儀內容,讓民眾親身體驗到中國古代優秀的民俗文化,在無形之中融入自身生活。此外,還可以搭建起集合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平臺,以視頻、圖片、影像資料等方式向民眾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讓民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游覽”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其與民眾“零距離接觸”。
(三)要立足實際,貼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做好融合和創新。文化傳承和發展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充分利用和發揮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凝聚力。人民群眾不僅需要多種類型的文化,但對于本地土生土長的文化更感興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圍繞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將文化生活與當地特色文化結合,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展示,開展各項有益于民眾身心健康的娛樂文化活動,并發動民眾的積極性讓其參與到文化傳承、發展的討論中。比如,在推廣本地文化遺產時,相關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面向廣大群眾開展“文化發展我建言”活動,征集民眾對文化發展的意見、建議,其實這本身就是對文化發展的一種宣傳方式。根據群眾的意見建議,有選擇地吸納和引進一系列文明健康的文化節目,將國家對文化的方針政策與群眾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在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增強文化的凝聚力。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與群眾文化發展相輔相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需融入群眾文化發展之中,并引領群眾文化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呈現多層次、豐富性的特點,在對外交往中要樹立文化自信,群眾文化的繁榮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水漲船高,提升整體文化發展和傳承的濃厚氛圍。唯有如此,才能“活態傳承”成為現實,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進行適度創新,并加強對群眾的普及,逐漸成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讓兩者進行充分融合。
參考文獻:
[1]蔡吉秋.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大眾文藝,2017(18).
[2]張燕.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現狀——以“兩當號子”為例[J].北方音樂,2017(37):26.
[3]黃翠萍.淺談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J].卷宗,2017(20).
[4]劉瑩瑩.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J].藝術科技,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