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喻
摘 要:組織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著重要地位和重大價值。當前高校組織育人存在育人制度執行不到位、育人作用發揮不充分、育人途徑不多元等問題,對此,應多方面分析原因,搭建穩固的組織育人平臺,多渠道整合,通過黨組織和群團組織兩個載體,實現育人的保障功能和紐帶功能。
關鍵詞:高校;組織育人;現狀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育人戰略思想,這一思想體現和落實在高校工作中,形成了多維育人格局,包括教書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組織育人、自我育人。其中,組織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著重要地位和重大價值,通過組織育人體系的建構及其科學運行,實現組織獨立功能的同時最大程度發揮組織的協同作用,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整體功能的核心。
高校組織育人是指教育者通過高校黨政組織、群團組織和大學生自治組織及其開展的各類活動,將主導的思想政治理論、道德價值觀念等教育要求貫徹和融入其中,直接或間接地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大學育人目標要求的實踐過程[1]。在實際運行中,如何把握高校組織育人的內在機理,增強實踐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增強育人工作的活力,充分發揮組織育人的功效是我們要不斷探討的新課題。
一、現狀評估
各高校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然而,在目前的實踐過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育人作用發揮不充分
當前,高校通過設立思想政治課引導青年大學生篤信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大學生更多關注專業課的學習,對待思政課程不認真,考前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理解其涵義;學生黨支部的“三會一課”面對的是學生黨員,一般學生黨員在全校學生中僅占少數,教育受眾不夠全面,且存在部分學生群體對黨組織機構設置情況以及人員配備情況了解不夠的情況,這也為黨組織開展育人工作帶來障礙;學生社團、學生會等自治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間接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但目前尚存在活動形式豐富但內容不走心的問題,且往往組織者和參與者的熱情不能感染更多的學生,影響力較小。
(二)育人制度執行不到位
高校要具有完善的組織育人體系,各級黨組織、團組織以及學生會、社團等自治組織在開展育人活動時須遵照一系列的制度。但是,通過調研發現,僅有少部分學生認為黨的組織生活制度能夠按期保質開展,且大多數學生對黨組織生活制度并不是很了解,說明學生對黨組織生活制度的了解以及制度的執行效果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加強。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員是黨組織發展青年黨員的主要來源,共青團員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團組織有一定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和考核,在團組織活動、志愿者活動中達到育人目的。但目前,部分基層黨支部、學生群體對推薦優秀團員作黨的發展對象的制度仍然不是很了解,在實施過程中難以充分執行。
(三)育人途徑單一
組織育人應脫離以往單向灌輸的教育方法,在形式上融合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的寓教于樂的活動,教育對象通過組織文化、組織活動進行自我感受、自我內化。部分高校采用正面的方式,根據特定的活動要求,有計劃、規范地開展組織活動,以此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和認識。但教育目的過于直接,教育形式較簡單,傳播方式傳統單一,忽視了運用特定的活動載體或文化情境對學生進行間接、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二、原因分析
(一)對組織育人的認識不夠到位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組織育人反映出的問題首先在于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觀念的誤區。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是黨組織發揮育人作用最基本的方式,但少數黨支部將“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制度看成是一種形式,甚至是為了應付考評,認為抓黨建工作太虛;學生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多注重娛樂性,引領參與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認識不夠,自我教育的意識不強。諸如此類現象是高校組織育人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的思想根源。再者,育人合力意識不夠強也是育人作用發揮不夠理想的根本原因。
(二)組織育人制度機制不完善
組織育人的實質是將組織的制度文化轉化為內在的思想觀念,是由內而外的運動過程,其制度機制彰顯著組織文化涵養人的功能。各層級組織的文化和理念既有同質之處,也有差異性和豐富性,但院系黨組織、黨支部以及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不夠重視組織制度文化建設,在制度文化內涵方面缺乏凝練,僅僅依靠建章立制很難促使學生在理解和把握組織中的規章制度中,激發他們內在的主動性,也就影響了組織文化育人的輻射能力。
(三)組織育人責任和功能體系不夠清晰
高校組織育人既要統籌協調,又要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作用。但各層級組織以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原則在行動上稍顯“自拉自唱”,缺乏聯動性、互補性、牽制性,導致協同效應和整體功能尚未得到有力體現,顯露出各組織育人主體責任不清、功能定位不全等深層次問題。
三、對策措施
(一)通過黨組織和群團組織兩個載體,實現育人的保障功能和紐帶功能
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高校黨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核心,院系黨組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核心,黨支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戰斗核心[2]。在高校組織育人協同體系中,高校黨委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堅強戰斗堡壘和政治核心、政治引領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在黨支部的規范化建設中,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充分發揮黨支部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
高校中的共青團組織是僅次于黨委的核心組織?,F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有較為完整的團組織,在下屬的學院、系、班級等基層組織中也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基層團組織,超過95%的高校學生都是共青團的成員,共青團組織是高校最先進的青年組織[3]。學生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源于學生會成員對于同齡人的思想行為特點、興趣愛好及關注點最為熟悉,且主要學生干部都是高年級的學長學姐,是學生中的優秀代表,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吸引力與號召力。我校要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團結凝聚師生的橋梁紐帶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各項工作和活動,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二)雙管齊下,搭建穩固的組織育人平臺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建設。學校要全面統籌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實現各級、各類組織育人的協同協作,同向同行。在配齊建強黨務工作隊伍、師生黨支部建設標準、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在高知群體中發展黨員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文件要求,逐步提升黨建工作質量,為組織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夯實體系根基,重視組織建設。突出政治強、業務好、品行優、在師生中有威望的要求,選優配強二級學院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政正職,增強班子整體功能。二級學院黨政正職一肩挑的,應配備專職常務副書記。各支部按照組織原則和程序,選舉配備業務精干、素質過硬的支部委員。教工黨支部支部書記力爭為素質過人、專業突出的“雙帶頭人”,學生黨支部鼓勵經驗豐富、能力過硬的教師或者組織得力、群眾威望高的學生黨員擔任。
(三)多渠道整合,強化組織育人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4]。學校在各類思想文化陣地中,要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和讀書會、學術沙龍的引導和管理,落實“一會一報”和“一事一報”制度,保障學習內容的有效性和豐富性,提高組織育人質量;在“互聯網+”時代,相比傳統的、單一的信息傳播方式,人們更愿意接受便捷、實時、互動的信息傳播方式[5],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黨團組織定時發布教育內容,讓廣大師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提升組織育人效率。
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和學生會對師生的教育作用。一是加強支部管理,按照市教委的要求,積極組織開展“樣板支部”的創建,細化標準,將改進措施融入到日常支部工作中;建立師生黨支部的按期換屆及后進黨支部常態化整頓機制,確保黨支部建設的整體提升。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面推行支部主題黨日,推動“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經常化,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二是加強學生會的管理,團委對學生會進行工作監控、行為引導和獎勵計劃,即制約機制、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建立,把握工作的政治導向性和全方位育人性。學生會對內部成員和非學生會成員進行分類途徑的教育培養,例如對成員的教育培養通過組織機構建設、制度建設、實踐活動等途徑,對非成員實行管理活動、實踐活動和非正式影響。
參考文獻:
[1]吳學兵,陳燕玲.新育人格局下高校組織育人論略[J].教育評論,2018(6):72-75.
[2]駱郁廷.論高校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責任[ J].思想理論教育,2017(3):4-9.
[3]唐小凌.高職院校共青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路徑研究——基于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視角[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44-46.
[4]陳榮武.高校組織育人協同體系建構及其功能實現[J].實踐研究,2018(3).
[5]王帥.高校黨組織育人現實考察與提升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8(2):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