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微課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和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教學已經普及的今天,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其運用日益廣泛。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課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實用語文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以課前、課中、課后為例,探索微課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運用實踐,為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微課;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94-02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全過程。微課按課堂教學方法分類,可分為講授類、啟發類、問答類、練習類、討論類、實驗類等很多類型。按教學環節來分,可分為課前復習、新課導入、知識理解、練習鞏固、小結拓展等類型。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中職語文教學不可回避的內容。為推進中職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進一步融合,探索微課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筆者做了很多嘗試,以下是筆者探索微課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運用實踐與思考。
一、課前運用微課
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借助班級微信群、Q群等發布課前導學微課,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記錄自己的理解、感受、評價、分析等內容。
1.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
多提問:“課文題目是什么意思?課文大致內容及要點是什么?文中哪些詞句讓人印象深刻?我是怎樣理解這篇課文的?”
2.鼓勵學生與作者對話。
如“課文的寫作背景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借助微課,在課前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前討論,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微課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要點,但不能用既定的框架和結論引導學生思路,要根據學生的水平,把學生梳理文章思路、提煉文章主旨的能力具體化為他們可望可及的閱讀行為,不刻意限制思維和結論的多元性。
如季羨林老先生《幽徑悲劇》一課,在學生課前自讀文本和討論后,筆者提問:“你了解到哪些內容?”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地說:我了解到了 “愚氓”是瞎子,看不到美;有的說:我看到了幽徑的美麗;有的說:我感受到了幽徑的傷痛;有的說:我體會到了紫藤蘿的悲慟……在自讀、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就會把文章與自己的文化基礎、閱讀經驗、生活體驗聯系起來,會提出某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及看法,會提煉出某種我們深感意外的感受。
二、課中運用微課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切入點,課中的微課設計可以把各種切入點分別制作成不同的微課,通過網絡讓學生自主選擇,以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文本解讀。
1.多種感官教學。
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無不充滿著迷人的美。我們可以把文本內容作為一個著力點進行微課設計,配以畫面、音樂、誦讀、文章鑒賞等的設計,供學生學習、欣賞和評價。梁實秋先生的《雅舍》,雅舍富有“個性”與“雅趣”,語言精致俏皮、典雅雋永而又活潑自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學,代表了一種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理念。文章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體現了中國散文歷來講究的含蓄的美。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后,獲得了美好的體驗,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欣賞這篇文章的過程,是感悟梁實秋先生超脫、豁達、安時處順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在面臨困難、逆境時保持良好心態歷程。
2.總結梳理,比較閱讀。
在單元總結梳理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形式,引導學生將兩三首有相似點的詩歌放在一起比較著學習,對比閱讀、比較鑒賞。學生邊比較邊鑒別,既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詩歌的欣賞能力。比如同為詠史懷古詩的《越中覽古》和《石頭城》,《越中覽古》著力描寫昔日的繁華,以此反襯今日的凄涼,其中明確的懷古內容,寄寓了人生盛衰無償的感慨;《石頭城》則主要寫今日的凄涼,沒有今夕的對比,也并無明確的懷古內容,其寄情的主要內容都熔鑄在具體意象中,意境更雄厚深遠。
3.擴充課堂信息。
中職語文著眼于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實用語文能力和文學文化底蘊的培養,因此,閱讀教學光靠教材是不夠的。我們要適時拓展教學內容,建立“大單元 ”“大語文”觀念。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搜尋相關信息,制作成微課,用優秀課外讀物充實教學內容。閱讀教學時,通過微課補充滲透相關精彩章節、片段、評價等信息,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實現小課堂的閱讀教學與學生自主閱讀的鏈接。
三、課后運用微課
現行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總量一般不少于200萬字”。這就要求我們要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有條件的學校應盡可能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網絡搜集相關信息和資料。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搜集的信息和資料制作成微課,如好書推介、當代優秀文章推介、電影推介等。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同時、異步閱讀。相信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一部優秀影視作品應該都能成為學生談論和交流的焦點。
現在的中職學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了吧?因此課外閱讀的微課制作,也可讓學生參與進來。鼓勵學生將課外語文實踐活動的成果,如一篇習作、一篇配樂朗誦,或者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課本劇、一個小品,都可以制作成微課讓學生相互觀看交流、學習。這種力所能及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進入活動角色,增強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適應職業生涯需要的語言應用能力。
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飛速發展,與當前廣泛應用的博客、微博、微信、優酷、土豆等一樣,微課也擁有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微課對學生來說,更能直觀形象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和鞏固知識,是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隨著中職學生群體中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平板電腦的廣泛使用,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在線學習必定會越來越普及,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必將成為一種能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高源.中職語文情景教學研究. 揚州大學,2018年6月.
[2]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2009年.
[3] 高剛.淺談互聯網時代的語文學習.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