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遠瀅
【摘 要】 目的:研究探索人文關懷在無償獻血護理全過程中對獻血者的影響。方法:對2018年1月1日至11月25日1500例無償獻血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全程人文關懷,觀察獻血者在全過程中的反應及滿意程度。結果:觀察組采血順利率和獻血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少于對照組。結論:全程有效的人文關懷護理對無償獻血者獻血心理存在積極影響,可以提高采血順利率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擴大和穩定獻血隊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人文關懷護理;服務質量;無償獻血;獻血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86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021-02
隨著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和現代護理模式的改變,傳統的護理觀念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性化的人文護理更具其重要性和必要性[1]。獻血過程的護理較醫院護理明顯的不同是護理對象不是患者,而是健康人,對他們實施需要生理、心理、社會知識的整體滲入,人文關懷應提上新的層次,要求采血護士不僅具備嫻熟的采血技術,還應培養健康的職業情感、具備更強的溝通能力和技巧,懂得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獻血者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獻血服務。 現將人文關懷在無償獻血全過程中的實踐與研究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前來百色市中心血站中心城區捐血屋參加無償獻血的獻血者1500例,年齡18~5歲,體重46~Kg,其中男性823例,女性677例,首次獻血705例(男性409例,女性296例), 重復獻血者795例。將獻血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0例,對照組采用獻血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獻血者進行采血全程人文護理。所有獻血者均嚴格按《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進行健康檢查,合格后采集全血,觀察獻血者在獻血全過程中的反應及滿意程度。
1.2 獻血不良反應 獻血不良反應是因獻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環境以及采血醫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和操作技術等各種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劇下降及迷走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可分為①局部表現為主的不良反應:其中包含穿刺部位出血的,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局部炎癥為主的獻血不良反應。這類獻血反應,主要與采血護士的操作水平和能力有直接的關系。規范而嫻熟的采血技術,可以有效降低這類獻血不良反應。②全身表現為主的不良反應:即血管迷走神經癥狀,癥狀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呼吸加快,虛弱,面色蒼白并伴有輕度出汗、眩暈、惡心、嘔吐等;少數比較嚴重, 可出現一過性意識喪失(暈厥)、抽搐或大小便失禁。如發生暈厥和摔倒,可導致意外損傷。該類不良反應主要以生理心理誘因為主,人文關懷護理,可以有效降低該類獻血不良反應。③單采血液成分相關不良反應:包括枸櫞酸鹽反應,溶血反應,全身過敏反應,空氣栓塞。④=4\*GB3獻血相關其他不良反應。
1.3 血液采集:獻血者取坐位或者半坐臥位,肘部平心臟位靜脈采血。根據獻血者的體重及血色素情況,用含有CPDA-1保養液的血袋,每次采血量200~400m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照組與觀察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獻血過程比較
3 討論
以上結果顯示,在獻血過程中實施“以獻血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可以為獻血者營造良好的氛圍,消除其心理顧慮并贏得他們的信任,從而讓獻血者能更好地配合血站醫護人員開展獻血工作,大大提高采血的順利率和獻血者的滿意度[2]。人文關懷護理主要是以獻血者為護理關注的焦點,除了一般的獻血護理,分別從獻血前、中、后進行人文關懷,重在獻血者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引導和社會價值觀上的尊重。為此,為獻血者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護理,應給予獻血者更多的的人文關懷,應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營造良好的獻血氛圍? 獻血場所的工作人員都要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優質的服務態度,做好對每一位獻血者的接待工作。語言和藹、態度親切、衣著整潔、行為規范、端莊大方、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獻血者信任感。獻血場所除了整潔衛生,安全便利之外,一般色彩比較溫馨,處處體現輕松和諧的氛圍,隨處可見的宣傳小冊子,市民獻血的海報或者宣傳小視頻。還有輕松的音樂,舒適的等候區等。最終目的是希望獻血者及其家屬可以獲得如居家一般自由和舒適的感受。
3.2 獻血前中后的心理干預 相當多的獻血者在獻血前由于缺乏血液生理知識,對獻血的疼痛感,獻血后身體健康影響及衛生條件等多重顧慮,引起的精神高度緊張,甚至恐懼心理。而這部分原因,往往會誘發迷走神經反射,引起短暫的血管擴張、外周阻力下降、血壓下降、腦血流量減少,發生獻血不良反應[3]。指導他們獻血前閱讀宣傳資料等,向獻血者詳細講解血液生理知識,獻血前的準備工作,獻血的大概過程;采用積極鼓勵的心理暗示,在輕松、友愛的交談中不知不覺中完成獻血,從而消除獻血者的緊張焦慮情緒;獻血后解釋相關生理恢復過程及有關注意事項,向其致謝熱情并鼓勵其再次獻血。
3.3 提供專業的護理和嫻熟的技術
3.3.1 在獻血過程中,如果有過獻血暈針史的獻血者,可以給其采取半坐臥位,用紗布遮擋針眼。對于第一次獻血失敗的獻血者,常常害怕再次獻血的失敗而導致緊張與不安。針對這種心理,筆者認為應積極幫他分析失敗的原因,提高其自信心。不要老告誡獻血者不要緊張,這樣反而會提示了他,使其更緊張,應在采血時與獻血者講一些輕松的話題,分散其注意力,使他們在輕松、友愛的交談中不知不覺中完成獻血。
3.3.2 對于由于血流速度過慢而產生煩躁與不安的獻血者,要耐心給予講解、分析原因。告訴他們血流速度過慢的原因主要有:①過度緊張會使血管收縮,因此,在采血前要注意放松;②血管太細,流速慢,這要與獻血者講明,因其的血管太細流速慢這很正常;③平時飲水太少,血液的粘稠度過高都可影響血流速,應告知獻血者在獻血前最好適量飲水[4-5]。
3.3.3 采取正確的語言和行為溝通技巧 語言溝通就是通過語言的交流 ,通過交流信息了解獻血者的內心思維,宣講無償獻血的意義;解釋獻血有關常識,對獻血后應注意事項要認真詳細說明,對其無償獻血的勇氣和無私奉獻精神給予認可,建立和諧社會需要這種關愛和人際關系。工作人員適時恰當的提問,可以促進、鼓勵獻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雙方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問題時,應根據獻血者的社會文化知識、年齡、職業等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問題,注意語言通俗易懂。行為溝通也是一種重要的非語言溝通技巧,通過精湛的采血技能和熱情的護理態度來體現,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嚴格掌握采血技術操作規程,業務要熟、技術要精、進針準、出針快,要細心觀察采血全過程,這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較高的素質及靈活的思維。
綜上所述,在無償獻血過程中,人文關懷護理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和組成部分。通過對實施獻血全過程的人文關懷的護理,不僅有助于消除獻血者心理障礙,降低因緊張誘發的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也促使血站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獻血服務質量,也密切了血站與無償獻血者的關系,為再次獻血奠定良好基礎,對擴大、穩定獻血隊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苗苗,江玉君,李建華.基于人文關懷的無償獻血者護理[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7):787-788.
[2] 張國英,羅洪清,李慧文,張天弼,楊紹明,張旻,向慶林.韶關市無償獻血者不愉快獻血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18):78-80.
[3] 陳素珍.人文關懷對獻血護理質量的影響[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19(5):521-524.
[4] 劉鎖濤.淺談人文關懷護理在街頭首次無償獻血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3):12285,12287.
[5] 程鴻.街頭無償獻血過程中全程人文關懷護理的實施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