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兵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媒體環境的變化,傳統主流媒體,尤其是各級電視臺越來越重視主題報道的宣傳效果和傳播影響力。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已進入到一個“雙天線”(上接黨和政府,下聯基層群眾)、有溫度、有故事的新境界。通過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個人化,可以不斷增強重大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主題報道 溫度 視角 講故事
2018年以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先后推出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開放再出發》《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采》《壯闊東方潮奮斗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打造命運共同體共建和諧家園》《大國工匠》《我奮斗我幸?!贰秳撔掳l展篤定前行》等一系列主題報道,各省級衛視和地市級電視臺也紛紛推出相關主題報道,以各種方式,從不同角度和側面謳歌偉大的時代,贊美勞動者,推崇英雄,聚集正能量,形成強大共識和合力,推動社會進步??梢哉f,電視新聞主題報道正當其時。
主題報道之所以能在今天的電視新聞中占據重要位置,是因為主題報道通常是新聞媒體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決策、重大活動以及相關社會熱點,而專門組織的具有一定規模、一定深度和一定廣度的報道。可以說,現在主題報道已經成為傳統新聞媒體,尤其是傳統電視媒體的一種主要報道方式。總結各級電視媒體2018年以來的主題報道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媒體環境的變化,現在的主題報道已經完全擺脫了過去那種“高大全”“假大空”的模式,進入到了一個“雙天線”(上接黨和政府,下連基層群眾)、有溫度、有故事的新境界。
主題報道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溫度
主題報道是各級電視媒體履行職責的重點,也是引領輿論的一種重要方式,是電視媒體的責任使命所在。一直以來,電視媒體在重大事件、重要歷史場合和國計民生等重大議題中不可或缺,同時重大主題報道也是全面展示電視媒體報道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平臺。對此,浙江大學新聞系主任沈愛國教授提出了重大主題報道的“六個維度”概念,即重大主題報道要具有高度、速度、廣度、深度、力度和溫度。
主題報道的高度。所謂報道的高度,就在于是否能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代表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高屋建瓴,體現時代性和前瞻性。像2018年改革開放40年、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1年建黨100周年等都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還有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黨員先進性教育等,也是我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戰略主線。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這些重大主題的戰略意義,并從新聞學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指導新聞實踐,才能真正把握重大主題報道的靈魂和高度?!对诹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開放再出發》《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采》《壯闊東方潮奮斗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主題報道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宗旨。好的主題報道一定要有高的站位,大的背景。
主題報道的速度。主題報道大多帶有政治色彩,宣傳的意味比較濃,但其時效性容易忽略。眾所周知,主題報道是由主題+報道組成的。既然是報道,它就應該具有新聞的一切屬性,就要盡可能地追求速度。報道速度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新聞快速響應的機制。每一個成功的主題報道策劃背后,一般都需要這種快速反應的創新性思維。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快速的反應、策劃,一個是快速的采訪播出?,F在《新聞聯播》播出的主題報道越來越追求時效性,許多報道都是以當天發生的新聞為由頭引出整篇報道,大大增強了主題報道的時效。
主題報道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廣度包含兩層意思,首先是指重大主題報道往往需要全方位地深入采訪,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其次是指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這就要求記者要扎根基層,深入一線,要耐得住寂寞,學會積累,不能浮躁,要厚積薄發。所謂報道的深度,就是要體現報道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就像企業生產產品一樣,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還要像作家一樣“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能夠從新聞素材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說出別人說不出來的話,這也是一種深度。其次,報道的深度在于它觸及了常人一時難以理解和一時難以把握的事物的本質,揭示問題的核心和思想的精髓,這樣的報道必然是有深度的。深度還在于準確地挖掘思想內涵,沒有思想再美麗的畫面也無法觸及觀眾的心靈。力度就是主題報道應該具有振聾發聵、直擊人心的力量。
主題報道的溫度。所謂報道的溫度,就是重大主題報道中包含的人情味、故事性,報道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情懷。通俗地說就是“宣傳新聞化,新聞故事化,故事細節化,細節生活化”。報道中的生活味和人情味,可以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增強新聞的感染力。新聞報道的最高水平是講故事,講好故事。從最近各級電視臺播出的新聞中可以看出,講故事現在已經成為電視主題報道的常用方式,只是講故事的水平有高低,呈現的效果有差別。央視《新聞聯播》推出的《最美基層干部》《大國工匠》《我奮斗我幸福》《新春走基層》《勛章的故事》等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主題報道生活化的場景鋪陳、細膩的情感演繹和大眾化的傳播方式,常常成為新媒體二次傳播、三次傳播的“熱品”,受到網民的追捧和點贊。這些作品依托好故事的溫度釋放了主題報道的高度、廣度、深度和力度,擴大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因此,主題報道不僅要在宏觀層面上進行宏大的全景展示,而且要在微觀層面上進行典型分析。入腦入心,可親可信可讀,營造強有力的輿論聲勢,擴大主題報道的政治影響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主題報道要選好視角講好故事
通常情況下,主題報道為了凸顯“重大”,往往會帶有一些總結式的話語方式,很容易落入俗套。通俗地說就是假大空。這種報道敘事往往是從上向下傳達式的官方視角。過去我們的主題報道大多是這種樣式,而且還覺得很有氣勢。事實上,報道重大主題時,大氣勢不一定會有好效果。人們大多不喜歡說教,而喜歡聽故事。從普通人的“微觀”視角來看,講述身邊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主題報道就是春風化雨、不著痕跡的好故事?!缎侣劼摬ァ吠瞥龅摹都绎L是什么》《你幸福嗎》《大國工匠》《我奮斗 我幸?!贰缎麓鹤呋鶎印返戎黝}報道,就是從老百姓的“微觀”視角來反映大主題,以娓娓道來的故事,把宏大主題演繹成老百姓身邊的“家長里短”。只有讓普通人成為新聞的主角,用老百姓的立場和視角來表情達意,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講述故事,才能給觀眾帶來真實性和代入感。
只有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才能收獲大眾的青睞;只有為這個時代代言、為人民發聲,才能讓作品喜聞樂見;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因此,我們在進行主題報道時,不僅要對上接好“天線”,還要對下連好“地氣”,通過“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個人化”手段,將“家國天下”的宏大主題敘事落細、落實到老百姓身上質樸真實的獲得感和發自內心的愛國深情。在打造強國富民主題和吐露普通百姓心聲之間,建立起富有說服力的邏輯關系和現實聯系,使“大國”與“小家”“國家利益”和“個人訴求”辯證統一、相得益彰,賦予報道歷史縱深感和視野開闊度,不斷增強重大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主題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主題報道要防止“空洞化”。這種“空洞化”主要表現為主題報道缺乏思想,就是沒有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在報道之中。有的主題報道雖然具有“思想”的外殼,但其思想和新聞素材并不吻合,牽強附會,充其量是把政治語言強加在新聞里,形成“兩張皮”,造成“主題”和“報道”的雙重傷害。
主題報道要當心“空轉”。主題報道的“空轉”主要表現為:記者習慣泡在材料堆里,為了完成任務例行公事。雖然也是用了講故事的表現手法,卻往往是主題先行,缺乏扎實的新聞素材支撐。這種空有“思想”的說教故事,滿足于儀式化的表演,沒有深入基層一線,缺乏泥土的芬芳,猶如空中樓閣,是形式大于內容的假把式。
主題報道要當心“用力過猛”。當前,新聞報道面臨著紛繁復雜的輿論場,噪聲多,干擾大,尤其是在受眾喜好下沉的當下,正能量的新聞報道也會面臨曲高和寡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防止為了爭奪輿論場出現的“煽猛火”“下猛藥”而用力過猛的情況。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容易引起受眾的抵觸和排斥。主題報道要遵循受眾接受規律,懂得報道尺度和火候,用真實的事實、真摯的感情贏得受眾的信任,要防范虛假和過分的煽情。
(作者單位:寧波廣播電視集團)欄目責編:樂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