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敬楠 楊飛 李碩
摘 要: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肩負著培養大學生黨員、普及黨性教育、貫徹黨的政策方針等重任,適應新形勢的變化不斷創新發展,是高校黨建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面臨的新的課題。高校黨建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逐步探索黨建工作開展的新形勢和新道路。文章通過分析當前“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和內涵以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機遇和挑戰,就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黨建工作;高校建設
一、“互聯網+”時代的特征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網絡將各種信息聯系起來的“互聯網+”時代,和我們所說的電燈時代、蒸汽機時代一樣,它們都代表了一個階段社會發展出來的新興事物以及社會的主流特征。互聯網逐漸應用于各個領域,其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去中介化,都說網絡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需求可以直接被提供方了解,不再需要通過中介方進行三方溝通;去中心化,在一個組織內部,當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個人的一系列活動時,這個組織將不再存在中心,每一個個體都是組織的中心,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以自我為中心的宣傳;個性化,主流事物往往是我們的關注點,而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們不再只關注主流,而將目光轉向更加富有個性的人或物,網絡為個性化提供了平臺,同時也滿足了我們個性化的需求。
互聯網作為當今最普遍最新穎的傳播媒介,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中,帶來了新型的工作模式和思維。在高校黨建領域同樣是這樣,“互聯網+”的理念和行動早已滲入高校黨建工作中。現在,我們關于高校黨建中“互聯網+”的探討已經不應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了,而是“如何更好”的問題。
二、“互聯網+黨建”模式的基本內涵
從黨建工作實踐情況看,“互聯網+”背景下的黨建工作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成果與黨的建設的各項工作之間的深度交流與融合,是在新時代黨建任務的統領下,基于“互聯網+”來創設新的工作環境、搭建新的工作平臺、開辟新的工作領域、實現新的工作目標的全新工作模式。所以,“互聯網+黨建”不僅僅涵蓋信息技術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和工作渠道拓展等方面,還要結合社會環境,營造出新的黨建工作系統,讓“互聯網+”成為黨的政治主張、戰略部署、貫徹落實路線方針政策和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依托和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黨建”既是思維觀念的創新,也是社會生活領域的創新,對于提高黨建效能,其前景和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
三、互聯網帶來的現實機遇
(一)創新黨建工作,提高黨員進行思想建設的積極性
傳統的黨建工作方式大多采用上課教學,紙質傳播,座談交流等枯燥乏味的形式,不能激發學生黨員的學習積極性。一方面,雖然上課教學方式方便穩定,適合所有大學生黨員和教學主體,但不免缺乏創新,形式老套枯燥,使學生黨員喪失黨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事倍功半。另外,由于書籍印刷出版耗費時間長,不能保證其內容的時效性和新穎性,再加上座談交流形式需要進行面對面溝通探討,不僅要考慮溝通雙方的身份和情緒,還要協商雙方的時間,不能確保交流效果達到預定目標,以至于傳統的黨建方式逐漸被學生所厭煩。而“互聯網+”實踐下的黨建,可充分發揮豐富的多媒體技術形式,例如黨課知識競賽活動,思想政治視頻教學等形式,切實增強高校黨建工作的生動性與活潑性,避免黨員分子產生厭學情緒。互聯網模式的去中介化特點也使黨務工作人員與學生可以進行直接的線上溝通,不僅方便快捷,而且避免了面對面交流帶來的緊張氛圍。
(二)為黨建管理工作提供指導
一方面,互聯網黨建模式有利于加強黨員管理。由于各高校大學生黨員人數眾多,流動性強,若只借助紙質版檔案管理的方式難免會因為人事流轉帶來的檔案流轉以及檔案滯留問題而給高校帶來工作上的壓力,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黨員的資料保管,容易發生資料丟失等問題。運用互聯網模式,可以在網上管理和儲存黨員資源信息,發生人事流轉時,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黨員信息網上流轉。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也促進了學校黨務公開和校務公開,尤其是校園網的產生,使黨員師生能夠及時掌握學校黨建工作的動態進展和學校的發展狀況,不僅便利了廣大師生的需求,也有利于對黨務管理工作進行監督,為黨建管理工作提供指導,進而促進黨建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三)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
“互聯網+黨建”是依托“互聯網+”來創新黨建工作方法,拓展黨建工作領域,其核心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黨建的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如今,手機電腦等智能電子產品的應用已非常普遍,通過手機互聯網進行黨建工作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途徑。網上黨課學習,不僅可以有效地記錄黨員的學習進度,同時也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黨課學習和線上交流,學校的管理人員在檢查時也能一目了然,這不但減少了學校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加大了對學生黨員的監督,利于促進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
“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加強了高校黨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建立專門的工作網站和交流學習平臺,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育途徑,并通過開發應用信息化軟件,實現電子黨務和辦公自動化,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網絡信息服務,減輕工作人員負擔,進而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
四、“互聯網+”對高校黨建工作的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下產生的網絡安全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1],其原因就在于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性正在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想法和看法。一些不法分子蓄意發布一些不良信息,利用網絡的快速傳播性,影響并威脅著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更對高校黨建工作產生劇烈沖擊。加之高校一些年輕黨員政治素養還不夠高,會出現陣地意識淡薄,政治立場模糊等問題,導致其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干擾,對其個人發展和黨建的開展產生惡劣影響。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維護網絡安全是高校黨建在“互聯網+”時代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影響高校黨建工作主體的權威性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黨員接受黨建知識教育的形式,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及思考問題的角度都隨著網絡的到來而變得更加多樣化,充分發揮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與此同時,互聯網工作模式也弱化了學生黨員與黨建工作者的聯系,以至于不能準確有效的保證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確性。同時也弱化了黨建工作主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導地位,降低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認同。另一方面,我們的黨建工作者對網絡技術的運用還未能熟練掌握,不能正確處理好黨建工作線上學習和線下輔助的關系,從總體來看,還處于互聯網模式的摸索階段,沒有很好的起到加快黨建工作創新發展進程的作用。
(三)部分高校黨組織網絡工作機制不夠完善
在高校網絡管理運行中,一些高校在人員保障、物質保障、信息保障上還沒有形成科學的運行制度,一些黨務工作者嘗試用新的方式開展工作,但卻普遍把互聯網當成是一種媒介和工具,例如開發軟件或成立校園公眾號等形式,沒有建立正確的互聯網思維,從而影響黨建工作的開展和工作機制的確立。其次,部分高校基層黨組織網絡監管機制還不夠完善,高校校園內互聯網的監督審查關系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安全性,但是部分高校除了對學校官方運行的校園網有詳盡的數據資料和監管措施外,對于部分運行于大學生中的個別新媒體網絡和平臺還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很難確保大學生黨員不受這些媒體網絡中消極不良因素的影響,無法確保學生黨員的正確的政治立場。
五、“互聯網+”模式黨建工作的優化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安全監管制度
通過建立網絡黨建信息安全工作機構,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檢查網絡黨建信息體系的安全狀況。[2]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向大學生黨員的基層延伸,堅決糾正侵害他人利益的不正之風,堅定不移的懲治思想政治立場有問題的大學生黨員。通過建立黨務公開平臺和公示平臺,對選人用人、發展黨員的重點環節進行公示;建立舉報平臺,暢通渠道,接受群眾監督,同時,要根據師生黨員群眾反映的問題及建議,對查證屬實的要予以快速處理和回應,抑制虛假信息傳播。
(二)擴大黨建工作空間,培養高素質網絡黨建工作隊伍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影響了黨建工作者的權威性,因此,高校必須盡快建立一支熟悉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隊伍,既能扎實掌握互聯網技術,拓展黨建工作空間,又能鞏固黨建工作者的權威地位,使線上線下協調發展,促進黨建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此,高校黨委工作人員一定要選拔和培養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并以先進思想武裝頭腦,促進理念更新,指導實踐探索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的黨建工作干部,同時要重視開展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網絡發展知識的相關培訓,促進黨務人員的全面發展,為互聯網黨建工作打好堅實基礎。
(三)我們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黨務相關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的要求
新時代就要有新作為,創新黨建發展的新模式,正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必要舉措。要從根本上轉變黨建工作方式,完善網絡工作機制,首先就要加快轉變黨建工作者的互聯網思維,努力提升黨務工作者的網絡素養。加強對高校領導干部尤其是黨務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在培訓課程中增加“互聯網+”相關的網絡信息知識與技能。只有加強對網絡的正確認識,逐漸轉變傳統思維,才能正確使用網絡,提高工作人員運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的各項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網絡研判能力、與師生互動的能力等。
高校必須要保證黨務工作者的先進性,要求黨務工作人員及時把握最新輿論動向,善于利用互聯網開展工作,從思想上接受互聯網模式的黨建工作方式。
其次,要加強“互聯網+”黨員管理。黨組織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提升組織的凝聚力,如何管理黨員隊伍是提高組織凝聚力的關鍵所在。黨組織可以通過建設網絡管理系統加強對黨員的監管。一是有利于管理端和服務端的工作對接,黨員群眾可以通過登錄系統查詢黨建工作的相關信息,及時向黨組織靠攏。二是通過實行網絡智能處理,可以綜合全面的對黨員的一系列信息進行分類整合,密切關注黨員發展動態。三是可以實現精準監管。網絡管理系統可以對黨員干部和黨建工作人員實行全面線上考核,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多層次考核,對黨員進行綜合、客觀、合理的評價,從而實現對黨員的全面有效管理,促進黨務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習近平: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DB/OL].[2019-3-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1-28291543.html.
[2] 鄧程丹.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探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12).
[3] 林莉,胡玫艷.高校黨建工作網絡信息化建設創新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農業大學黨建理論研究重點課題《河北農業大學“互聯網+”黨建理論和實踐研究》(課題號:DJ201801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竇敬楠(1997-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本科生;楊飛(1987-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黨建;李朔(1990-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