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王婕妤
摘 要:受現代經濟浪潮的沖涌,更是伴隨著畢業大學生的數量巨增,大學生就業創業也是在全國范圍內首創性地亮起了紅燈,成了社會的又一大難題。過去的時候,人們向往大學,能進入大學校門的學子們都屬于天之驕子,而現在,畢業就等于失業的說法也更是體現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式的酸楚,實實在在讓人感到痛心,誰也沒有想到自己幾十年的寒窗換來的卻是在市場上不受歡迎的慘狀。至此,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由于適應社會的發展被推崇而出,它就是校企合作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學生;就業創業
影響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首先要從我們的教育體制問責,都二十一世紀了,我們的教育理念還是老一套,在市場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時,我們的教育體制還生活在溫室中,盡情地享受著優越條件的追捧,完全沒有想著去改革。另一方面就是受到大學擴招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數量出現了暴增。內憂外患,在如此的環境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也是實現不了社會的需求。因此,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急需要去改革、變革。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即學校與企業采取合作的模式,企業提出所需人才的條件,學校按照企業所列舉的條件,專向、定向去培養學生,讓學生符合企業所需,為企業所用[1]。
(一)校企合作能夠使學校從固步自封的狀態轉換為真正意義上的敞開大門辦學,使得學校的教育再也不是自封式,更不是社會的如何進步都與自己無關,你進步你的,我的任務只是培養人,至于是不是才我就不關心了,反正4年之后大家都各奔東西,一股鬧地將學生全拋向社會,任由社會去負責。
(二)企業與學校合作,企業的先進理念、技術可以運用到教學工作中,使得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能夠引起很大的轉變。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與社會掛鉤,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才不會迷茫,經過進入企業一段時間的打磨,則可以身挑大梁。有的條件好的大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各方面的優勢再去創業,進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他人,有力地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
(三)企業與學校合作,定向輸出企業所需人才,避免了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困窘,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而大學生正是企業人才儲備的不二選擇,企業也只有招聘到了合適的人才,才能更加干勁十足,放開手腳,更進一步踏上新的臺階。
三、校企合作模式如何開展
(一)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學校將企業引進后,學校為企業提供人力與場地資源,企業為學校提供設備與技術資源,豐富了學校的實訓設備資源與技術力量,真正實現了雙方互利互惠,且將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到極致,學生再也不是學到了東西無法進行實踐,另即使學習了,學習的效果方面也不能得到檢驗。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見實踐方面在我們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實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兩種:
A、工讀輪換制---讓學生分批分時間段去學習理論方面的知識和參加技能方面的實訓,使得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又可以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B、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學生按企業的上班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利用下班時間再進行學習理論知識,這方面更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工作中遇到難題,自然而然就想到去學校的書本上找答案,達到由實踐推動理論學習的過程,而反過來,理論方面又會影響到實踐,使得我們的工作更有理論依據,更加合理性。
(三)校企互動式模式。企業與學校聯合制定教學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負責學生的素質方面的培養與教育,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方面的教育。讓專業的技術人員走進學校的課堂,由于此部分技術人才在企業都有一定的資歷,也是長久經歷了實踐工作的考驗,他們更能深入地明白從那方面去教,學生才能更快速地去掌握技術。另一方面,他們總結出來的工作法寶都是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中的各種小麻煩、小問題。將這些實打實的技能知識傳授給學生,快速讓學生掌握所學技能的同時,也同時能夠避免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走彎路[2]。例;企業在讓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尤其接觸到電子元器件時,需要做靜電防護,說到靜電方面的知識,學生肯定以前只有耳聞過,具體如何防護就不知道了。這時候學生通過書本去了解靜電方面的知識,不僅知道了靜電的產生過程,而且了解了如何防護,用什么去防護,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實踐與理論都得到了驗證。
(四)校企合作模式四:"訂單"式合作。此種模式更近乎簡捷,應企業所需,學生入學時就已被選定,猶如不諳世事的小孩,腦子里一片空白,然后在學校接受企業所需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課程教育,等到畢業的時候,雙翼已經變硬,完全可以展翅高飛。而這些學生到了企業后無需再去培訓,將企業所要做的培訓工作提前已經在學校完成,實現了學生畢業后就可直接工作的便捷渠道。
三、結語
解決畢業大學生就業創業與企業脫節的社會問題勢在必行。而校企合作的模式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猶如新鮮血液充斥到學校的教學當中去,為病變的教育體制進行大換血,讓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再是空洞與老舊,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去掌握技能,掌握企業及社會所需,在學校就將功夫練好,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接受住企業和社會的考驗,才不至于遭受十年寒窗出來無人問津的困窘。也讓企業能夠真正得到他們所需人才,而不是僅僅得到了人,并未見到才。
參考文獻
[1] 王倩.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培養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 羅易,陳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思考與探索[J].科教導刊:下旬,2016(5):178-179.
基金項目:長春財經學院青年教師科研扶持項目“基于“兩微一端”新媒體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路徑研究”之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KYQN201832 主持人:趙丹。
作者簡介:趙丹(1986.08- ),男,漢族,吉林長春人,本科,助教,長春財經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