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榮 張俊偉
摘 要:知識社會創新2.0以開放創新、大眾創業為特點,在此時代背景下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教學體系在時代背景下的改革創新決定了建筑城規專業教學質量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建筑、規劃領域和教育行業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本文以建筑城規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為核心,構建了創新2.0背景下建筑城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系,包括高校教學體系、校企實踐體系、人才培養保障體系三大體系。以校內教學為基礎、校企實踐教學為關鍵、質量監控體系為保障,對建筑城規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體系進行構建。
關鍵詞:建筑城規;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教學體系
一、創新2.0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創新形態特征和教育改革背景
我國在經歷了以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之后,經濟發展模式也逐漸向低碳、生態、高效的知識經濟轉變。知識經濟再借由與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推動知識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主要驅動力,是一個大眾創新和開放創新為常態的社會形態。創新2.0則指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民主和開放的創新形態。創新2.0相比于傳統實驗室高端技術創新,更側重于以“草根”民眾為創新主體,以用戶的需求為主要創新方向,即“創新來源于生產活動”。
在知識社會創新2.0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性和應用型人才的使命,“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方向——將過去高校與企業的垂直合作演變為既水平又垂直的合作方式,即讓學生在高校接受教育階段就參與企業生產時間,提前認知并參與本專業生產實踐,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提高創新創業可能性,所以建筑城規人才培養模式急需改革。
二、建筑城規專業人才培養特點
建筑規劃專業作為創造性非常強的兩個學科,在專業教學內容、方法和特點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其人才培養特點也具有明顯的特點:
(1)人才培養的強實踐性和操作性。
(2)工程項目的強應用性。
(3)針對不用項目用戶的強創新性。
(4)社會、行業、技術發展的強變化性。
(5)專業特點鑄就的強社會責任性。
在知識社會創新2.0和生態文明背景下,建筑規劃行業面臨轉型,建筑規劃專業人才培養尤其需要提高創新能力、自主創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和建筑的發展趨勢。
三、創新2.0背景下建筑城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架構
在創新2.0背景下,“政用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中,除了強調校企既水平又垂直的合作方式,更強調這種育人機制能貫穿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將專業知識的學校學習和社會實踐進行深度融合。文章將根據近幾年本校建筑城規專業在信息技術支撐和協同育人機制下改革創新嘗試總結歸納,提煉其人才培養模式的體系架構。
(一)建筑城規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整體架構
通過近年建筑城規專業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已經初步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體系。整個教學體系架構包括三個子體系: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計劃、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等的改革調適為支撐的專業教—學—研—創教學體系;以企業合作、實踐基地、設計競賽、社會實踐、協會互動等的豐富填充為創新的校企產—學—竟—研實踐體系;以政府政策、教務管理、配套制度等為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在三個子體系中,專業教學體系為人才培養的基礎;校企實踐體系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體系,與教學體系的全過程交互穿插,是專業知識轉化為設計實踐技能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點;而保障體系則是為前兩個子體系的教學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確保體系架構得以實施。
(二)建筑城規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三大子體系
(1)高校教—學—研—創教學體系
建筑城規專業創新教學體系中,將其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更新行業最新技術、建筑設計和城鄉建設最新理念和動態,結合專業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鼓勵大學生科研活動,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深入思考并用于解決設計實踐和社會問題;在創新2.0眾創時代,引導學生在大學接受通識和專業教育基礎上創新創業;在教學方法上引入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互聯網+教學”,如翻轉課堂、在線教學、慕課等,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教學資源與互動,提高學習效率。教學計劃則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它將校內課程教學、社會調查、設計實踐、科研、競賽、創新創業等各個環節統籌安排,實現最優配置;在師資建設方面則采取教師“雙師”(工程師和教師)制度、教師帶隊學生參與社會調查、企業項目合作、成立科研團隊和工作室、與相關教育聯盟研討專業教學、創新創業知識培訓等方式組建應用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
(2)校企產—學—竟—研實踐體系
在該體系中,利用與企業合作簽署教育實踐基地、實習招聘信息、學生自主、教師資源等渠道為學生建立產學研信息共享平臺,以滿足教學計劃的實習環節和寒暑假期自主實習環節的實踐需要。與政府、協會、組織、相關專業企業以及校內相關專業間舉辦設計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如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景觀設計競賽、建筑構成設計競賽、城市設計競賽、測繪大賽、BIM應用技能網絡大賽等,參與四川省土木協會優秀畢業設計評選,組織等提高設計水平和深度。創新創業大賽主要是參與四川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組織學生形成科研團隊,在不同教學階段課程設置課題研究、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與科研競賽如全國大學生城鄉社會調查研究、“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
(3)人才培養保障體系
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強有力的推動和保護無疑是人才培養體系得以完善的有力保障,高校配套政策和制度則直接影響本校的教學改革,如對帶領學生團隊參與企業產學研合作、社會實踐、設計競賽、大學生科研的教師工作量納入績效和職稱評定。學校教務在學分政策、實習實踐、創新創業、科研競賽等方面予以學分認證和證書激勵,并成立教學督導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取得的成果進行質量監控。
四、結語
通過引入“互聯網+教學”、設計競賽、創新創業課程進入傳統建筑規劃教學體系,翻轉課堂、在線教學充實傳統建筑規劃教學方法,校企合作、“產學研”、社會實踐等實踐機制增加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實踐機會并加強對實踐環節的考核,政府和學校政策保護,教務為創新教學的部分予以學分認證和證書激勵。且經過近年的教學改革嘗試,形成相對完善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艷榮,張俊偉.基于狀態回聲網絡模型的建筑規劃類專業教學效果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1:157-161.
[2] 段麗華.國外應用型大學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驅動機制——以伯頓·克拉克的“三角協調模型”為分析框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6,5:82-90.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錦城學院2018年校級課題“應用型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創新2.0背景下建筑城規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2018JCKY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