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麗 危彥明
摘 要:“微媒體”以其傳播廣泛、迅速、實時互動性等特點為大學生黨員培養工作帶來了良好機遇,但也存在價值觀偏移、自我認知失調、人際交往能力減弱、自我主體意識淡薄的問題,基于這些現狀,探析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微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培養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黨員是中國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黨員更應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更好的群眾基礎,并且更迫切要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能力的體現。關注、培育好大學生黨員這支隊伍,不僅對于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國家、社會未來發展。
一、微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黨員培養的必要性
微媒體時代,加強對大學生黨員培養,高度關注這支隊伍,帶領好這只隊伍,不僅是大學生黨員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探索高校黨建工作新途徑的需要。
(一)是大學生黨員健康成長的需要;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正處于從校園步入社會的最后階段,大學畢業意味著從完成學業到適應社會的轉變,在微媒體時代復雜的環境下,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這一轉變,具備良好的心理疏導能力尤為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疏導能力的大學生黨員,能夠更加快速的適應環境,合理控制情緒,人格和諧,對自身健康成長十分有益。
(二)是探索高校黨建工作新途徑的需要;大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大學生黨員教育過程中,“三會一課”雖然能有效落實教育目的和要求,但卻沒有機會讓他們表達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以及內心的困惑。隨著網絡新興媒體不斷更新換代,以微博、微電影、微小說、微信、微電臺等為代表的“微”事物相繼登上互聯網舞臺,“微媒體”以其短小精煉,方便快捷,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極具沖擊力和感染力等特點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為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微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微媒體”以其傳播廣泛、迅速、實時互動性等特點契合了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和行為特征,為大學生黨員培養工作帶來了良好機遇,但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海量信息涌現,價值觀偏移;由于大學生黨員自身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并不完全成熟,在微媒體時代下,信息魚龍混雜,面對紛雜的信息,缺乏甄別、判斷、和篩選的能力,因此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偏離主流價值軌道,造成價值觀的偏移。
(二)現實與虛擬空間并存,自我認知失調;大學生黨員掌握一些黨的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理論水平,關心時政,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希望得到關注和被肯定,然而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對于所獲信息仍然缺乏辨識能力,有時也很困惑迷茫,不敢輕易表述自己的觀點,害怕承擔錯言造成的后果。微媒體提供的虛擬的空間恰恰彌補了大學生黨員這些顧慮,一方面在網絡世界享受成就和榮譽,另一方面又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壓抑不敢表述。
(三)人際交往能力減弱,自我主體意識淡薄。微媒體時代使各種信息得以海量傳播,極大的豐富了大學生黨員的生活,也使大學生黨員的大量碎片時間變得充實起來,據調查顯示,90%以上的大學生黨員認同:只要有手機,即便是獨自一人,一句話不說的過一天也是可以的,微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他們人際交往的需求降低了。
三、微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培養的立足點
(一)加強思想引領,把握微媒體時代的話語主導權。微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獨立意識增強,也更加迫切希望展現自我,這為思想引領提供了良好契機。面對微時代海量信息,大學生黨員只有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具備較高的黨性理論修養,才能增強對各種信息甄別和判斷的能力。教育者必須不斷增強“微技能”,以社會理想、崇高理性、長遠理想作為指引,主動利用微媒體“發聲”,引導大學生黨員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讓大學生黨員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理性看待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及其影響,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擾。
(二)加強人文關懷,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活動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也強調:“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這不僅要求教師提升自身技能與知識素質,還要求教師增強責任意識。從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人文關懷,注重加強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開展每一個“黨員活動日”,以耐心、寬容的態度面對他們遇到的問題,及時處理,“疏”“導”結合。
(三)加強大學生黨員自身主體意識,優化校園小環境。每一位大學生黨員都是信息傳播的一個節點,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微媒體發布和傳播信息。教師要鼓勵大學生黨員充分發揮自身的“節點”作用,并讓他們參與校園官方微信、微博和公眾號的管理,加強網絡文化的監管力度,建立黨員值班制度,使這些微媒體做好社會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宣傳,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秦菲,微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2018.
[2] 王婷,張欣然.微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育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No.232(04):144-147.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青年項目)“微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的心理疏導能力的培育研究”(批準號:17DJQN028)。
作者簡介:胡靜麗(1983- ),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危彥明(1986- ),女,壯族,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