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龍
【摘 要】 目的:分析評價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診的74例腹部腫瘤患者,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其中,單號設為對照組,雙號設為研究組,每組各有37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平掃,研究組予以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比較檢查結果。結果:數據顯示,研究組診斷準確率為94.59%(35/37),對照組為81.08%(30/37),組間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腹部腫瘤,準確率高,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關鍵詞】 螺旋CT血管成像;腹部腫瘤;診斷;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207-02
腹部腫瘤是臨床上常見腫瘤,包括胃癌、小腸腫瘤、腹壁腫瘤、膽系腫瘤、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系統腫瘤等[1]。近些年,大量文獻報道顯示,腹部腫瘤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及時診治腹部腫瘤,對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如今,醫療技術不斷發展,CT技術日趨成熟,被廣泛用于疾病診斷,大大提高了疾病診斷效率。本研究將74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取不同檢查方式,通過對結果的比較,評價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相關情況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診的74例腹部腫瘤患者,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單號設為對照組,雙號設為研究組,每組各有37例。對照組,2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最小32歲,最大78歲,平均(54.1±5.83)歲。腫瘤類型:11例腸癌,13例腎癌,5例胰腺神經內分泌癌,2例淋巴瘤,4例胰腺癌,2例腎平滑肌脂肪瘤。研究組,23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最小30歲,最大75歲,平均(53.4±5.94)歲。腫瘤類型:12例腸癌,15例腎癌,3例胰腺神經內分泌癌,2例淋巴瘤,3例胰腺癌,2例腎平滑肌脂肪瘤。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及腫瘤類型,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平掃,掃描圖像予以橫斷面重建,重建層厚設置為3-5mm,重建層距也為3-5mm,以矢狀面、冠狀面、曲面或任意平面為標準,完成重建。
研究組:予以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操作如下:掃描前10-15min,口服500-800ml清水,充盈胃與小腸,取仰臥位,視野(FOV)調節至整個上腹。其中,層厚設置為10mm,螺距設置為1.75:1,0.5s為轉速,電壓為120KV,平掃時200mA,增強掃描時350-400mA。利用高壓注射器,經由肘靜脈,注入80-100ml非離子型碘海醇(碘對比劑),控制注射速度為3.0-4.0ml/s。根據分期,進行掃描:動脈期,頭足方向掃描,延遲時間20-25s;門靜脈期,足頭方向掃描,45-60s為延遲時間;靜脈頭足方向掃描,90-150s為延遲時間。關于
數據重建,重建拆分門靜脈期10mm層厚掃描圖像,轉化呈0.625-1.25mm層厚圖像,傳送原始圖像至ADW4.3版工作站中,予以后處理,根據需要,完成MPR多平面重建,并進行MIP最大密度投影,聯合橫斷面圖像,綜合評價腫瘤與周圍血管關系。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均錄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2)檢查,“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結果
數據顯示,研究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分析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腫瘤侵襲范圍
手術顯示,本研究74例患者,13例胰腺受累,9例肝臟受累,5例膽管受累,8例腸道受累,7例腎臟受累,10例腎前筋膜受累,11例腹主動脈受累,4例腸系膜血管受累,3例下腔靜脈受累,10例腎血管受累,31例腹膜后淋巴結受累,4例胸腰椎受累。
3 討論
近年來,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腹部腫瘤發病率逐年升高,其診治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與重視。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腹部腫瘤的常用方法,但是腹部組織器官多,加之腹腔與腹膜后腔解剖關系復雜,大大增加了診治難度。因此,腹部腫瘤治療前,需全面檢查診斷,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借助精確準直的X線束、超聲波及r射線,配合靈敏度高的探測器,圍繞人體某一部位進行一個接著一個的斷面掃描,不僅掃描速度快,而且圖像清晰,適用于多種疾病檢查[2]。依據采用的射線,可分為多種類型,如X射線CT(X-CT)、超聲CT(UCT)以及γ射線CT(γ-CT)等[3]。其中,平掃(plain CT scan)、造影增強掃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掃描是其三種常見掃描方式[4]。
目前,關于腹部腫瘤,診斷方法較多,其中,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能夠真實反映血管形態變化,對細小血管分辨率高,常常被視為診斷某些腹部腫瘤的金標準,但是,DSA費用昂貴,具有創傷性特點,且對于鈣化斑塊不顯影,減數片上可能形成偽影,無法很好評估管壁結構,難以真實反映動脈內偏心性斑塊程度,限制了其臨床應用[5]。螺旋CT血管成像,聯合應用多平面重建與最大密度投影技術,平面重建時,疊加掃描范圍內的所有圖像,之后,重組某些曲面切面圖像,清晰顯示腫瘤與鄰近組織結構的關系,便于醫師觀察血管等受侵襲情況。本研究中,對照組常規平掃,研究組予以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94.59% vs 81.08%,P=0.003)。
綜上,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診斷中,應用價值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孔凡磊,郭一清.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09):59-60+69.
[2] 凌盈盈.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觀察[J]. 內蒙古醫學雜志,2018,50(02):230-232.
[3] 陶敏敏.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J]. 哈爾濱醫藥,2012,32(05):372-373.
[4] 趙亮,喬英.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女性盆腔腫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06):816-818.
[5] 徐建平.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腫瘤的診斷價值探討[J]. 江西醫藥,2016,51(07):70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