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民
【摘 要】 目的:針對介入治療在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深入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患者5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包括:胃癌12例,結直腸癌13例,食管癌15例,胃腸間質瘤10例,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觀察患者近期治療效果、遠期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結果:治療總有效率為46%,介入治療后5天內出現輕度、中度肝區不適,伴有惡心嘔吐以及低熱等不良反應,無嚴重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結論: 經肝動脈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治療不能根治性切除肝轉移瘤患者,雖然食管癌來源、伴有門靜脈栓子、多發肝轉移患者的預后較差,但富血供腫瘤、原發腫瘤已切除的患者預后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介入治療;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241-01
消化系統腫瘤的范圍較廣泛,從食道到肛門,都有可能出現腫瘤。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有: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膽囊癌、12指腸癌、闌尾癌、結腸癌及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轉移就表示已經發展至終末期,且轉移部位多數以肝臟血源性轉移為主。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介入治療,在針對不能手術切除肝臟轉移瘤的治療應用較為廣泛,本文將針對介入治療在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并取得一定結論,現總結如下,僅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患者5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為46歲至79歲,平均年齡為(58.28±1.19)歲,胃癌12例,結直腸癌13例,食管癌15例,胃腸間質瘤10例。病例納入標準:(1)經過檢查確診為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患者,符合臨床診斷學標準;(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其它疾病患者;(2)排除肝臟藥物性損害患者;(3)排除肝臟代謝異常的患者。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在給予治療前,所有患者均進行血管造影檢查,根據患者的臨床病癥給予相應的肝動脈灌注化療以及栓塞治療。臨床上,根據首次血管造影時腫瘤血管的染色程度,把肝臟轉移瘤分成乏血供型和富血供型,在本次研究中,有20例富血供型患者。醫務人員在肝動脈造影的基礎上,給予Seldinger 技術由皮刺入,應用微導管技術,針對單葉或雙葉單發性結節患者,如果患者發生肝動脈異常情況,則在血動脈附近進行插管,并且在灌注化療后進行化療栓塞。針對乏血供型腫瘤患者,采用6--12毫升栓塞劑化療,45日后指導患者進行CT檢查,根據復查的結果可給予再注入。針對富血供型腫瘤患者給予超液化碘油混合治療,用藥劑量可根據腫瘤大小進行調整,栓塞劑的注入量參照腫瘤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在患者經過治療后,均給予B超、CT、和心電圖進行全面檢查,并且統計患者的血常規和肝功能情況。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改善。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原發病灶完全消失,并且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明顯改善:經過治療后,原發病灶的體積減少50%以上,并且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改善:治療后,原發病灶并無明顯減少,或者出現新病灶,臨床癥狀并無得到緩解。
1.4 統計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 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工作,選擇 KaplM-Meier 法對生存率進行計算。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病灶完全緩解的患者為9例,部分緩解的患者為14例,總有效率為46%。
2.2 遠期療效隨訪結束后,死亡患者42例,存活8例,存活率詳見下表, 不同原發腫瘤肝轉移患者的遠期療效各不相同, 其中, 胃腸間質瘤患者生存期最長, 食管癌患者最短。
2.3 不良反應經肝動脈介入治療后5天 內出現輕度、中度肝區不適,有患者有惡心嘔吐、低熱癥狀,但是經過對癥治療后很快得到緩解,50例患者中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患者。
3 討論
消化道腫瘤時臨床上常見的癌癥之一,且容易發生肝臟轉移。臨床上針對肝臟轉移瘤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其中有部分患者由于某種原因無法進行手術治療 ,他們會選擇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是該治療方法對患者身體的傷害較大,且治療效果并不明顯。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介入治療方法逐漸被廣泛應用,并且效果較為顯著。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碘油混合化療藥物,碘油中含有細小顆粒,不會很快溶解于油中,所以,是一種濃度高、時效長且抗癌效果良好的藥物。消化道腫瘤種類較多,發生肝臟轉移后,臨床治療效果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臨床有資料顯示,結直腸癌肝臟轉移全身化療治療總有效率約為35%左右,但是給予介入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可達到42.67%。在本文中,胃癌患者1年生存率為76.32%、3年生存率為4.64%、5年生存率為0.66,由此可以看出,胃癌患者的生存期較短,因此在臨床上,發現肝臟轉移患者,要盡量手術切除病灶,然后再給予肝動脈介入治療。針對結直腸癌患者,1年生存率為31.75%、3年生存率為1.24%,5年的生存率為1.14%,有研究指出,化療治療后,生存期約為12個月左右,但是給予肝動脈介入治療后,生存期最長的可以為5年。針對食管癌患者,由于腫瘤細胞特別容易通過門靜脈進行患者的肝臟,因此食管的下端往往最容易發生肝臟轉移。本文研究中可見,食管癌肝臟轉移患者的生存期較短,我們在診斷后,針對肝轉移外無其他轉移的情況下,應該先選擇給予介入治療。
綜上所述,針對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患者給予介入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特別是對腫瘤根治性切除腫瘤以及富血供型患者的治療最為顯著,因此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廖永華,余華. 介入治療在轉移性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7):102-103.
[2] 李雙生,呂維富,張正峰,張行明,肖景坤,王偉昱,張愛武,謝亞敏. 消化道腫瘤肝轉移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及預后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08(06):388-390.
[3] 侯立泳,念丁芳,高興強. 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瘤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2018,34(04):32+34.
[4] 沈桂新. 消化道腫瘤并肝轉移的介入治療分析[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13(03):44-45.
[5] 孔凡立,趙青松.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消化道腫瘤性病變的臨床價值探討[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03):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