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張海燕
摘 ? ?要: 高等教育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具有教育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論述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及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分析借助藝術教育路徑繼承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路徑。通過分析及研究,解決高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 高校藝術教育 ? ?傳統文化 ? ?傳承與發展
引言
十九大會議明確表示,為更好地應對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挑戰,我國人民應樹立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覺信念,培養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人才,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以教育育人為主要目標,通過借鑒優秀的傳統文化,借助教學過程實現傳統民族文化與傳統民族精神的傳播,提高藝術教育活動質量及效率,為社會發展建設培養優質的人才。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了高校藝術教育活動的教育作用,指出應通過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
(一)具有人文教育功能。
高等院校的藝術教育活動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路徑,為素質教育的主要構成內容。高等院校藝術教育作為青年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主要路徑,將呈現出鮮明的人文價值取向。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人文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將通過課堂教學及課后實踐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當代青年大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提升是較為緩慢的學習過程,通過藝術教育內容與形式,對學生審美能力及思想道德培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培養人才功能。
高校藝術教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通過藝術教育活動充分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的培養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實現我國藝術教育工作普及化發展。藝術教育活動中,學生將通過藝術作品的賞析及藝術作品的實踐創作,有效鍛煉形象思維,促進創造力及藝術素質整體提升。當代青年大學生藝術形象思維能力的建立,將有助于學生調動主觀能動性,為創造性活動提供基礎能力支持。
(三)具有文化傳承功能。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是我國傳統民族精神及人群中實踐的成果凝練。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將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主要陣地。高校藝術教育活動將有效激發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欲望,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及認知。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更加激烈,綜合國力的競爭及較量不僅為軍事實力及經濟實力,還包含文化軟實力及人才基礎等。借助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及發展,確保當代青年大學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二、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一)傳播傳統文化,培養愛國精神。
高校藝術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價值及意義,有利于傳播我國傳統文化內容,培養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現代化發展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堅持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標,旨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及個性化發展。首先,高校藝術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活動,具有一定的社會職能,將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是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傳統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傳統民族文化豐富藝術教育內容及形式。其次,高校藝術教育工作不僅在于傳播藝術知識內容,而且系統化地幫助學生繼承民族文化內涵,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夢想。
(二)提高教育質量,服務社會發展。
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藝術教育質量,實現高校藝術教育服務于社會、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目標。首先,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及人文性,將其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活動之中,將有助于創新高校藝術教育內容及形式,并豐富高校藝術教育活動內涵,提高高校藝術教育活動質量。其次,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服務,高校教學活動中借助文化教育及藝術教育,將有助于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重要路徑,實現高等院校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標。
(三)建立民族自信,提高國家地位。
借助高校藝術教育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內容中,將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及趣味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與此同時,借助高校教學陣地,將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及發展,幫助學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培養當代青年大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心。首先,當代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了解較少,加之互聯網技術及互聯網平臺不斷傳播發展,大學生將更多地接觸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及價值理念。高校藝術教育活動將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建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其次,我國大學生掌握扎實的民族文化知識,將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及發展,提高我國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三、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
(一)堅持教育育人基本目標。
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堅持“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標,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成長需求有效地將教育育人目標落實到實際教學活動中。首先,高等院校實現教育育人的主要目標,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高等教育體系之中,準確把握教育活動的每個環節,選擇正確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構建科學合理的藝術教育體系。在課程建設方面,教師應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容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例如,在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中開展書法、國畫、古典音樂等課程,有效豐富高校藝術教學內容及時效性。其次,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應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習需求,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例如,案例分析教學方式、小組討論教學模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等。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學課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及主動性,實現高校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
(二)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及藝術素養,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內容與藝術教育課程相結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專業素質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首先,高等院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活動,培養高校教師的文化素養,加深教師對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理解及掌握。高等院校通過完善教師自學平臺建設,向教師傳遞更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其次,高校應積極培養教師現代化教學能力。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教師可實現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生動形象地傳播,以音頻、視頻及圖片等形式將傳統文化與藝術教學相結合。例如,為學生播放國畫作品時,背景音樂選擇古箏等古典音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對高校藝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首先,高等院校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為學生營造出符合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客觀環境。例如,高校可在學校內基礎設施上張貼古訓名言等內容,并積極開展校園演講活動、辯論比賽等,借助校園環境及文化活動推廣傳統文化內容。其次,高等院校可加強傳統文化相關社團建設,為擁有文化特長的學生提供成長及發展空間及平臺,幫助大學生通過社團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傳統文化與藝術活動的有效結合。
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對人才能力及素質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高等院校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活動是對傳統文化傳承及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高等院校教育育人功能實現的重要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活動中,有效豐富藝術教育內容與形式,提高高校藝術教育質量,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及發展。
參考文獻:
[1]田中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4,36(04):94-98.
[2]高昌苗.論高校藝術教育過程中的民族文化傳承[J].教育探索,2014(09):25-26.
[3]許阿滿.論高校藝術教育過程中的民族文化傳承[J].課程教育研究,2017(01):7.
[4]解輝.黑龍江省高校藝術教育傳承地域少數民族文化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9):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