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瑛
摘 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有機整合,為其實現構建進行積極的、有意義的探索。在高中數學的教學當中,引入信息技術,實現二者的有機整合,有利于使教學更加形象和直觀,促進教學變革,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增強學習趣味性,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本文從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習內容三方面說明了高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構建策略,希望能對高中數學的教學有效性提供意見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 信息技術 教學整合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隨著我國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并在教學中得到運用。當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得越來越緊密,不僅為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指導,還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效果,尤其是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形成的優勢十分明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實現高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則是每一個數學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
一、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內容
信息技術發展到了今天,最大的優勢就是具有共享性。有了信息技術,任何知識都可以進行實時共享。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對數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具體表現在:
1.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和教學課程資源
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數學教師帶來了豐富的高中數學教學資源,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再局限于書本,而是能夠充分利用網絡上蘊含的生活實例等涉及到數學知識、數學概念等的豐富資源來進行教學。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圖形和商標設計等都是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是高中生了解數學文化的重要途徑,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見識,還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了理解數學概念和知識的能力。
2.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完善高中生數學知識體系
事實上,在高中數學學科課程中,任何一個章節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很強的聯系,各章節的知識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識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就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對各單元的知識點進行在現和說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各章節的設置特點。例如,在進行“離心率”的課堂教學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單獨為學生指出各種曲線的離心率范圍,接著引導學生熟記熟背。沒有正確方法的指導和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講解,本就晦澀的知識點很難被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不能掌握知識要義,更不能掌握圓錐曲線和離心率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導致無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借助“幾何畫板”軟件為學生演示圓錐曲線的制作過程,在操作過程中為學生演示圓錐曲線變換器件的離心率概況,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內容
1.整合信息技術構建教學知識理解平臺
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重難點的理解主要靠的是教師的講解和啟發,這些重難點能不能完全掌握關鍵看自己的學習能力,這對數學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十分不利。而將信息技術整合在數學教學之中,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理解數學知識的平臺,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對于一些抽象甚至教師也無法講清的知識,完全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借助先進軟件來進行演示,讓學生看完就能豁然開朗。信息技術促進了數學變式教學,使學生在數學方面從感覺到理解、從抽象到具體,將一些晦澀難懂的概念直觀化,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2.借助相關軟件進行數學教學
網絡上有許多數學學習的優秀軟件,例如《幾何畫板》、《超級畫板》、mathematical、Excel等等,對數學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軟件輔助教學,學生就能直觀地掌握相關知識,達到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筆者在冪函數教學時,曾利用了《幾何畫板》軟件,很好地解決了冪函數圖像錯綜復雜、用傳統方法講解費時費力的問題,使得教學起來方便快捷,學生也容易掌握。
三、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習內容
數學教學不只是教師的事情,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構建及發展認知結構,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深入理解,從而在頭腦中“再創造”。信息技術的利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模式,而是將人作為學習的探索者,能夠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從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思考的探索者,讓學生更愿意去學,更能用心去學。
1.利用相關軟件進行數學實驗,探究問題本質
高中數學中涉及的性質、定理、結論、規律眾多,但這些既定的“道理”不是空穴來風,而都是由數學家經過了長期不斷地探索、觀察和分析從而歸納推理、猜想整合得出的,最終也經過了實踐的證明,是對數學知識的一個拓展,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學生在學習這些定理時,如果不經實驗、不參與推理過程就對結論進行死記硬背,那么很難理解定理形成的原因和其中隱含的道理,在記憶時也很難接受。這時,如果利用信息技術,使用優秀的數學軟件,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實驗環境,使學生對諸如函數圖像等知識的學習進行繪圖實驗,從而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得出相應的結論。這種探索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2.利用相關軟件探索解題方法,形成解題策略
對于一些重難點知識,尤其是與圖形有關的知識的學習,可以完全利用相應的數學軟件來對問題情境進行展示,通過對圖形的觀察來分析其中蘊含的規律,學生自己也可以操縱鼠標來感受跟蹤點的軌跡變換,對動態圖形中的不變量進行探索研究,從而得出動靜變化的規律,為解決數學難題找到可行性辦法。例如,在學習線性規劃的整點問題時,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學軟件,作出可行域和坐標網格點,并將目標函數圖像進行平移,在實驗過程中就找到了最優解,得出了解題方法。再比如求方程的近似解這個問題,學生完全可以利用相關的作圖軟件來做出函數圖像,得到交點,再標明坐標,這樣就能得到最終答案。
3.利用相關軟件開展數學建模等研究性學習,開拓思維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數學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脫離了開來。很多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不清楚數學學習的價值,不知道學習數學有什么作用,這是因為沒有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反復強調,要開展“數學建模”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數學建模關鍵體現在實踐性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探索建模知識,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調研和試驗,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將結論應用于實踐。這種學習方式是師生共同合作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教學的實效性和理想化,還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開拓,提升了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更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掌握,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從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習內容三方面分析了高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表現,通過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和教學課程資源以及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完善高中生數學知識體系,來使學生對高中數學課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再通過整合信息技術構建教學知識理解平臺、借助相關軟件進行數學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習內容等手段加強教師的數學教學,使教學簡單化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也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本文還提到利用相關軟件進行數學實驗,探究問題本質、利用相關軟件探索解題方法,形成解題策略以及利用相關軟件開展數學建模等研究性學習開拓思維,來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內容學習的整合,實現學生學習效益的最大化,使學習成績得到顯著的飛躍,最終提升數學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守杰.淺談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8(07):147-148.
[2]彭思剛.如何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數學教學[J].數碼設計,2017,6(10):296-297.
[3]王媛媛.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現狀調查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4]龐軍.高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與創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