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伶
摘 要:課堂上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如何實現育人的目標?關鍵是看教師的教學行為,哪些教學行為可以實現這些目標呢?
關鍵詞:核心素養 情感 行為的轉變 引導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前言
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實驗小學的張麗老師,在2007年一次家長會上答記者問時說道:“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尤其是在生活中,與同學和成人交流。我非常關注非智力因素的成長,除了孩子的成就之外。情緒、興趣、習慣等因素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段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這不正是目前培養核心素養要求下老師們的困惑所在嗎!
一、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教師應該幫助、引導學生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中,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教學又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
在師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溝通表明,教學不是教師和學生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將繼續讓位給師生之間的相互教與學,相互之間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社會里,“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學期的“教師式的學生和學生式的老師”。教師不僅僅要教,而且要通過對話向學生學習;學生也在被教的同時,影響著教師。例:《可能性》(第一學段)一課中有一道判斷題:太陽從西邊出來。大部分學生都說是不可能的,唯獨有一位男生卻說有可能。他的理由是:放一面鏡子,鏡面向東,我面向西站在鏡子面前看太陽出升,太陽就是從西邊出來的。這一觀點的產生,正是由于教師付出了真誠的情感,給予了期待的目光,現象背后體現了老師有效的幫助和引導,為學生以后辯證地看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就這一觀點來看,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而自居,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是對生活的追求,這正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二、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教師應該尊重、贊賞學生
教師應該多愛、多理解、多關心“問題學生”,把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來教育,因為這會使你成為一個教育者。沒有教育者成為真正的教育家,不是因為問題學生的教育成功。
如:三年級“認識厘米”一課,千米用“km”表示,這一知識點沒等老師講,學生就說出來了,理由是:我們學過克用“g”表示,千克用“㎏”表示,而米用“m”表示,所以我覺得千米可能用“km”表示。這不正是知識遷移的顯現嗎?學生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值得我們教師學習嗎?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師生都在成長!試想:如果老師不會尊重學生,不去欣賞學生,以己自居,埋怨學生搶了自己的“風頭”,制止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會受到阻礙,也可能從此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在對待自我上,教師應該經常反思
教師要強烈感受到角色的變化,教師要從傳統的“三個者”——真理的占有者、知識的講授者、課堂的主宰者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自覺帶著兩個任務參與課堂教學:了解學生思維狀況,便于順著學生思路啟發、引導;合理處理人際關系,作好協調工作。
1.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要真心實意地把學生看作小主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在教學中要做到:面向全體、尊重差異、主動參與、體驗成功。每個孩子都要求信任、要求尊重、要求發展,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差生,應全面地、發展地動態地看待差生,對差生有所期待,讓差生在不同的角度獲得長足的進步。教師應該創造出適應學生發展的環境,因為只有不適應學生的教育,沒有不適應教育的學生。學生的參與有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之分,主動的參與必須伴隨著學生主動的情感投入、合理的認知方式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成功的體驗促使人不斷地成功,獲得成功是每個學生的權利,幫助每個學生成功是教師的義務。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反思自己:是否針對每一個學生,創設適合其學習和發展的合理教學環境;是否給每一個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是否使他們做了學習的真正主人!
2.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位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師生互動和共同發展。教學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統一。這種統一的本質是溝通。沒有交流和互動,就沒有教學。那些只顯示教學形式但沒有實質性交流的“教學”是錯誤的教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溝通是教學過程的根本。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而且在現實中也超越了“學生特定客體理論”和“主體論”,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簡而言之,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能力就要在課堂上培養,就要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分析他們的合作意識,在具體教學環節中付諸實踐。
如在進行第九冊簡便計算的例3:1.8×2.67+2.33×1.8+0.8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在班里結識朋友的情況以后,可以建議他們自由結組,集思廣益,研究此題的不同解決策略,然后,全班交流,賽一賽每組的集體智慧。要求的目的是對學生情感的注入,是相信學生的表現,是朋友的做法,是把學生放在本位的具體體現。結果是:學生經過認真觀察,愉快合作,真情流露,思維敏捷,將0.8寫成1.8-1,然后用簡便方法計算,這種靈活的思維方式也給老師智慧的啟迪,達到了教學相長。要想使學生獲得身獲得本領,教師需要反思:是否考慮了學生的交往能力;是否符合了學生的心理愿望;是否創設了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
結語
總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對于學生來說,交往意味著心靈的開放、主體的出現、個性的展現和創造性的解放。
對于教師來說,交流意味著課堂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分享理解;課堂不是一種無意義的犧牲和時間消費,而是一種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從教學中的主角在平等”“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建立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的基礎上,師生互動,也是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任務。